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總是在喧鬧中無法氣定神閑,雖故作鎮定,其實內心煩亂不安,根本無法定下神來整理思緒和邏輯。所以在夜里,也只有在夜里,當夜色興起,當人事安寧,想起寫些東西,能不被凡塵攪擾,發掘一些煩惱的真因。
所幸空窗期能讀些閑書,在片刻悠閑中保持和平,看一些別人的故事,于本我之外尋一個角落,直面生活的遭遇。
我的圈子不大不小,恍恍惚惚中有一些交心交耳的朋友,顛沛流離中有一些喜怒同籌的知己。經歷多些,會淡忘掉各種符號和軌跡,理性多些,對生活、理想卻逐漸喪失了信心。然而還想有追求地茍活,總得做些有意義的改變。出于個人的整理習慣,總喜歡先理些條條框框,再在話題中拓展衍生一些東西,結構也許比較生硬,而脈絡興許清晰一些。
一、逃離自我
所謂朋友交心,多從聊天開始。我不是一個很會尋找話題和契機的人,也不是一個喜歡主動交際的人,因而如若遇見興趣經歷相關相似之人,難免些許激動,可以確定的是,大多數人,在這種境遇中往往和我一樣,總是將自己準備得太多,而不太關心對方的不同。我們總是太在乎自我的感受和期待,不太能真正理解他人不同或略微不同的處境。在一些漫長的談話中,看似慷慨激昂一番表達了很多,卻搞不明白彼此深交的機會和可能。
舉個栗子,工作中,一些問題、缺陷的處理之所以回歸不通過,往往由于交流上的缺失。執行解決問題的人,往往不太重視理解問題提出者的描述,交流中太過重視自己的一套理論和方案,從而導致問題處理結果與問題提出者的期待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君子求同存異,然而只求基本認同常常是不夠的,偏見和抱怨也多源于長期不能為彼此全面了解。
也許,多傾聽對方的描述,設身處地理解對方的感受,能夠從短暫的交流中收獲更多有益的信息。在真誠理解的基礎之上,慢慢將微妙的差異,轉化為改善自我的力量。
二、我知道你本知道
我們常常一言不合就wuli韜韜,亂放地圖炮,圖一時之快口若懸河。然而生活終究不是辯論,勝利的觀點不見得就是真理。當我明白這個這個道理的時候,很慶幸自己還有悔悟和改過之心。從此,也不愿再在各種場合爭論不休,更盡量避免和不太熟悉的人言語相左。
接觸過不少看似平凡無奇的人,他沒給你一分錢,而你總是發自內心順從他的觀點和指引。這種人可能是良師,或者一兩個態度和藹的親人長輩,也可能是領導。后知后覺的我,也是直到現在,才逐漸揣摩、驗證出這些人格本身內含的一些隱秘。
中小學時代,一些數理化的原理是很難從蒼白的教材語言中揣摩的,當然,這可能與教科書行文的一貫性有關,這時,總有一些道理是由老師的各種“打比方”中明白。打個比方,打比方本來就是打比方嘛。。。把一些你原本就有生活經驗的內容呈現給你,再給你說明一個原理與之相似之處,或者直接把一個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深深地印象在你的腦海之中,你慢慢明白的那些新東西,無非是原本你明白的內容發展或者聯系而產生的。一言而草率蔽之:“似乎你本來就知道的嘛~!”
如果把“似乎”二字去掉,對某個你想糾正或者辯駁的人說這句話,也許對方會更容易受到影響,即使你的觀點看上去與之相悖。
如果沒有爭辯,再進一步來看,對某個你想勸誡或者灌輸知識的人說這句話,使其明白他其實早已明白這個道理,而你只不過在善意地幫助其回憶起來。這樣的效果,自然比“告訴你一個你不知道的東西所以我更牛逼”要好得多。這個方法從統計規律來講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后來讀了一些雜書之后才曉得,伽利略大神早已屢試不爽很多年。。。
三、俯仰之間
出生的嬰兒因為需要關注而啼哭不止,這本身就是人的本性,或者說人性若此。如若自信得不到肯定,如若“自尊”得不到重視,如若“自我”不為他人發覺,每個人的心中,將會是何等的凄愴和絕望,甚至懷疑周遭的環境和社會,對整個世界都不滿。這或許就是先哲所說的“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一個寫照。
有人說,想要被愛,需要付出很多;想要遭恨,一個理由就足夠。所謂彼此尊重,通俗一點來說就是“讓對方感覺自己很重要”(似乎是卡耐基的觀點吧),至少在這點上不要使之成為遭人嫉恨的理由。
把“尊重”看做動詞,投放到具體的行為上去,其實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多:與人接觸時,積極發現并贊美對方的優點和長處,可以使人得到尊嚴和自信的滿足;保持微笑地面對責難,率先承認和揭示自身的問題和毛病,可以給人以誠懇接受和面對過失的態度……
結合個人的經歷來說。工作場合難免和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各色人等打交道,尤其對于某些這樣的“領導”來說,不遺余力地接受贊美和褒獎實在是人生一大快事,所以我們又何樂而不為。需要強調的是,發自內心、經歷過理性思考而作出的“贊美”才是于人于己皆無貽害的良藥。反過來說,使人真切認可的“贊美”,才可能得到理性的認同,而不會被當做“溜須拍馬”,甚至觸碰到高尚人格的底線。
最后,道理誰都懂。寫這些文字,只是在幫你我回憶一些你原本曉得的東西。
常言道,君子謀術而有道,這個“道”在哪里我不是很清楚明白,若要描述,我想就用“最純正無邪的赤子之心”來概括吧,沒有私心邪念地運用方法策略來謀取成功,或許就是這個“道”的一方面吧。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