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也算是去北京玩過多次。
當然,北京的景致是逛不完的,游北京最大的特點------走得累!
北京景區每次最多逛2天,第3天再也腿軟的逛不動了。
作為皇城,宮殿園林都恢宏巍峨,進去每一處每一段都有故事,停停,看看,聽聽,最初都是興致昂然,然后漸漸疲憊不堪,但周圍沒有出口,最后都是拖著麻木的雙腿走到最終出口。
但每每看到或聽到一段新的歷史,一個新的故事,再去北京還會故地重游,重新品味,當然還是免不了重蹈覆轍,嘴里叨叨下次再也不逛這兒了,就不能有園區車把我們這逛半路走不動的游客撿出去么?
單說逛圓明園我去了三四次? ,不同季節,每次只能走三分之一。
每次都是從綺春園進,走到長春園大水法遺址,然后貼著福海的邊繞回來。
當然也是因為陪不同的人的緣故,他們第一次來,必然要去看看和清華大學校門同一淵源的大水法遺址,黃花陣,因為從小的歷史課本上就是大水法遺址的圖片。
一路過去再從福海走回南門已經是要累的吐血的節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說,其實去了這么多次,我一直沒有真正走進圓明園。
其實我一直奇怪 ,圓明園叫遺址公園。
當然我知道那段喪權辱國的歷史,看過記錄片《圓明園》里復原后萬園之園圓明園放射出的奪目異彩,知道圓明園的三天三夜遮天蔽日的大火。
我心中的遺址就是像大水法那樣的殘櫞斷壁,雪白的大理石上灰黑的煙火痕跡。圍起來供游人觀看,供學生們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但是,說實在的,那些稚嫩的臉又能感知了多少的歷史滄桑,多少游人也不過是當成一個景點,一個從小就知道的典故。他們最開心的還是在黃花陣里的互相追逐。
也許那段歷史真的有些遠了,從我們這些八零后開始,戰爭,貧窮,衰弱的國家離我們越來越遠。
那曾經光彩奪目的圓明園和博物館的恐龍骨架一樣,只是我們想像里曾經存在過的東西,沒有擁有過,缺失了,似乎只需唏噓一下,轉眼而過.
甚至比不上九寨溝地震后一些去過和未去過的人內心的遺憾,因為九寨溝我們擁有過。
今年8月,再次來到圓明園。
朋友帶著11歲的侄子,這個年齡的男孩子,游園對他來說遠不如沿途的紀念品有吸引力,好容易走到大水法,轉完了黃花陣,就要鬧著出園,去頤和園看課本中學過的17孔橋.
于是我們分道,我這次一定要到九洲清晏。
看過了太多清宮的故事,特別是《甄嬛傳》大火之后,劇中皇帝常在九洲清晏設宴,那里做為清帝御園的帝后寢宮區,發生了多少悲歡離合,暗嗟幽怨的故事。
走在景道上,以自己的視角想象當年的后妃帝王和自己走著同樣的道路,賞著同樣的美景,在此體味北方的江南水鄉,是何等心情。
然而,暑熱中一路尋找,心中卻越來越涼,沒有燒毀的宮殿,沒有殘櫞斷壁,只有宮殿曾經的地基和景點介紹。
遺址,原來真的只是遺址!
荷塘綠柳圍繞的曲徑通向的是青草托舉的基石!
孤寂無語的基石標志著這里曾托起過巍峨的大殿,走過威嚴的帝王,拜過忠直的名臣,見證過大清的繁盛。
人生第一次有這種游古跡帶來的痛,那些鮮活的歷史人物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連根都被拔走了,那么徹底!從此所有的一切都只能在史書中想像,只能在影視劇中尋影,在畫作中流傳。
風和日麗中,九洲清晏綠柳依依,粉荷婷婷,古橋點綴,風景如畫,我卻無心拍一張照片記錄這我心心念念想要到達的地方。
其它千年的古跡都在,這里百年的輝煌卻都已抹平,心中那個瑰麗的夢如泡影般破碎,原來游古傷懷是這種感覺。
夕陽中走出圓明園 ,大水法展現的是血淋淋的傷口,九洲清晏是痛徹肺腑的郁結哀傷!心中唯愿祖國強盛,不再受此之辱,不再受此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