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個學期里,留過一篇以“清點生活”為主題的作文。整理衣柜、廚房、客廳,收拾文件、紀念品、書籍,歸置好物品的擺放順序……這一些列整理工作,會給人帶來久違的輕松、愉悅和自信嗎?
近藤麻理惠的答案是:只有真的有過一次性地把所有無法讓你怦然心動的東西都丟掉的經歷,你才能對上述問題做出肯定的回答。我的答案是:真的有效。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因為看到封面上的她,馬上就想起了課代表和我時常重復出現的對話。
“老師,今天作業放哪兒?”
“幫忙放到旁邊的空桌上吧!謝謝!”因為今天的辦公桌實在太亂了……我總是尷尬地在心里嘀咕,明明剛整理完沒幾天,怎么桌子又亂了啊……
“老師,今天辦公桌有空間,今天就放到這兒吧!”
“啊!對!我剛整理完!謝謝!”不能再被學生笑了,收拾利索的感覺真棒!
“老師!您得保持住,堅持住啊!”
“那你得多鼓勵我啊!”
開玩笑是這樣開玩笑,可我知道就算時常有人鼓勵我保持桌面整潔,過不了幾天桌子還是會除了教材和備課本能順利找到,其他本來是摞疊得像城堡一樣整齊有序的書、資料、工具,還是會像被巨浪拍過一樣,散散地架在一起,仿佛不曾莊嚴過。
而我本身并不是一個不愛收拾的人,事實是我知道很多人像我一樣對空間整理還是比較敏感的,和任物品散亂無際,從不收拾的人相比,我們這類人是不收拾則已,一收拾就停不下來。本來只是要擦擦水杯下的茶漬,可能心血來潮就會進行一次大掃除,然后雙手叉腰,看著光潔一新的工作區域或者家庭區域,對自己喃喃地說一句:你還是挺能干的嘛!保持住這樣多好!
可是,困惑我的也常是這句:為什么明明收拾得井井有條,可就是保持不住呢?是人犯懶和自慚的本性交織,導致了我們的這一行為嗎?
麻理惠在這本書里給了讓人深思的回答,她認為,你做得收納再好,但包圍你的不全是讓你怦然心動的物品,你就遲早會懶散下來。沒辦法,人只熱衷于自己真正愛的東西,只珍惜會激發自己熱情和快樂的東西。一勞永逸的整理魔法是:一次性地把所有不能讓你心動的東西扔掉,然后把所有留下來的讓你觸摸到就有美好微笑的物品按照讓你舒服的特定順序歸置整齊。
之所以認為她的觀點有道理是因為在放假前、未閱讀到此書前,我正好做了一件暗合這個準則的事情:在搬辦公室前清理所有辦公物品。由于高一樓離高二遠,把所有現有物品都搬過去顯然不明智,于是只能忍痛割愛扔扔扔。
可是依照什么選擇,扔哪些東西呢?一個月前的我還不知道“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這個詞組,但是我明確告訴自己:只留教材、備課本、學生資料、文具、紀念日,其他都不要。結果,果然兩趟就把所有東西搬完了,并且新辦公桌上也留了不少白。
現在想想,雖然當時我的做法看似“簡單”,與溫情脈脈的麻理惠整理法則相比,更是粗礪,但行之有效是因為在工作空間內,高效比情感更實際。盡管我也舍不得扔掉進修班和各種研討會的資料,但考慮到相關有用信息其實我早就整理在了PPT或者Word文檔里,我根本不會再去看這些資料了,所以扔掉它并不可惜。所以與其擔心“未來某天也許我還會再看呢!”,不如干脆現在做好電子備份,有效提高有限空間使用率呢!
我相信并且我驗證過,整理魔法會給人奇跡般的變化,是因為與“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同理,所有渴望改變目前雜亂物品狀況的人,一旦親自享受到過了極致舒服的丟棄——整理后空間狀態,便不會再回頭從前。這是人們渴望被愛、被好好對待的本能心理。
人和物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有特殊意義的小物件會對自己產生難以言說的影響便是如此。考試前吃根油條,吃倆雞蛋,就能考個好成績,看起來是種迷信,可其心理暗示的意義不容小覷。當人們被自己挑選過的心動物品所包圍時,怎能不放松和快樂?
通過一次次觸碰衣物的質感,再次熟悉它的現有狀態,喚起自己對它的感覺:它還能滿足我產生對美對舒適的需求嗎?然后決定留下還是丟棄。一次次觸碰物品,就是一次次與執著于過去的自己對話,一次次留下或丟棄就是一次次與對未來不安的自己做準備。
觸碰物品,喚起你對生活的興趣,丟或留,鍛煉你的決斷力,最終留下來的,都是此刻能讓你即使只是看到就能很快樂的東西。人固然是社會性動物,需要和他人交流,但是當自己獨處一隅,大到一處宅院,小到一方課桌、一個辦公桌時,如何與自己更好地相處,不也很重要嗎?你選擇什么物品陪著你,物品便會體現出你給它的感情從而給你支撐。與其把自己困在一堆東西里,不如挑揀挑揀,留下真正心動的,帶著此刻對過往的感謝,對此刻的珍惜,協調好人、物與空間的關系,坦然地迎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