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還以為會是大篇大篇的讀了某本書的感想和評論,原來是母親患癌癥和作者和母親一起讀書,讀書的感想和經歷交叉的一本書。看書的感想穿插于真實的經歷,也更能明白為什么會有如此的感想。
我曾經看待疾病的態度就是,如果我真的被檢查出有癌癥,我不會想給周圍的人造成負擔,我也不想熬那么難受的過程,我會選擇自我了斷,放棄生命。
看了好多本關于面對癌癥,和家人和愛人一起經歷那段過程的書,忽然發現我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很無能很懦弱逃避的表現。活著不一定就是對家人的負擔,如果對于家人那么重要,家人看到你活著就很高興,不會看到病怏怏的你,就覺得你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我有逃避責任這種想法是因為我害怕去面對承擔責任這種事情吧。我害怕父母會生病限制我的自由我必須回到一個地方呆著照顧他們。所以換個角度,如果我生病了,我覺得也是父母的一種負擔。本質上來說,就是我沒有能力,創建一個穩定的經濟條件可以笑對災禍。
我希望也是成為那種人生經歷比較豐富,可以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但是實際上呢,我每天都在混日子,作者不是很喜歡的工作。不想抱怨,抱怨而不去實踐有什么意義。那我到底應該怎么做。晚上邊寫著程序一邊哭,但哭又有什么用。一種超級無力的感覺。我這么渾渾噩噩過著,都沒有能力去面對災難。變成一個自私自利狹隘的只關心自己沒有創造任何事物的人!變成我所討厭的人。
看此書,給我最大感悟是我應該投身于某個事業,做出一點至少讓自己滿意的事物,那即使面對癌癥,我這一生有了我自認為的價值,充實了,而不會只覺得我這輩子什么都沒有,又得了病,那就更加悲傷了。
到目前為止,好像發了一堆牢騷。但是實際和書的關系不大。
親人有難應該和他/她一起承受,而不是逃避。
書中提到的有些書看著挺有意思的,有時間摘錄下來再去看看。
當我生病了時候,有誰會那么無私關心我。想來想去,也許只有父母和妹妹。所謂的某人,視頻下都覺得真麻煩,我不知道我們是不是就是因為孤單在一起。曾經以為命中注定卻是如此虛妄。曾經走在路上想到某人就覺得充滿干勁難道都是我幻想出來的。也許我小題大做,把一件小事弄得嚴重得好像完全都互相不搭理,快要分手,但是一味付出也覺得好累。
書中的母親的耐心我也沒有。
書籍是帶領我們探索彼此想法的媒介,讓我們可以自然地探討那些我們關心但又難以開口的話題,也一直能讓我們在焦躁緊張時有話可聊。
讀書跟行動并不沖突,閱讀真正的反面,是死亡。
母親對阿富汗無私的奉獻讓人敬佩。能找到真正無論都困難都樂意去做的事情,不僅對于自身的人生還是對社會都是圓滿的。但是我樂意去做什么呢。我能做什么呢。
因為當你閱讀了,你就更容易去辨識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