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都有過一些類似的經歷:遇到事情不順利或者或者有問題,會不自覺地很快入受害者的劇情里,自編自導,一個人分飾三個人的角色,還玩兒嗨了。。。
舉個栗子(純屬虛構):
年底發年終獎的時候,老板竟然給我發的年終獎比同事少得多,天吶,是在是可憐很受傷,為什么要這樣對我,真的非常不公平(受害者:虛弱、無助、恐懼).....
轉念一想,也許是因為我“做的不夠好”,想著以前說錯的話,心理還在狠狠地罵自己:我真笨!為了得到老板的賞識,于是你開始制定周密的計劃,努力改變自己(迫害者:努力地壓抑心中的受害者,強迫受害者站起來繼續進步 )
這時候,因為心中憤怒和嚴厲的要求,我其實很疲憊。我決心去原諒,有意識地去跟領導搞好關系,讓一切看起來“歲月靜好”。(拯救者:設法平熄迫害者的憤怒和不滿,以高高的姿態、分析,周密的計劃幫助受害者,但是拯救者也是問題的一部分,有些頭痛醫頭的意味,因此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就這樣,我們在“受害者監獄”里不停地轉換自己的角色,在選定自己的角色之后,我們再借助周圍的人填補另外兩個空缺。無論選哪個,我們都同時存在三個角色,或者看到他們在外在世界的投射。這就是為什么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卡普曼三角,是史蒂芬·卡普曼設計的簡單三角模型,也叫做“戲劇三角形”(The Drama Triangle)。
遇到問題,這個三角形能夠很快幫你覺察到,你是不是處在受害的情緒里,意識到以上三中狀態都不能解決問題或者只是嘗試掩蓋問題。至于如何解決,咳咳,明天再寫 ,嘻嘻嘻
如果喜歡,就點個贊鼓勵我寫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