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真能改變生命和命運嗎?
雪漠
◎聽眾:禪宗談到“悟后起修”,那悟前的修行是不是在積累資糧、懺悔業障?悟后又該如何修行?
●雪漠:開悟就是見到真心,見到本元心,見到你本有的智慧,此前的修,也是修行,它的目的是積累資糧,讓你開悟。
禪宗有很多積累資糧的方法,比如參話頭、坐禪、修念佛三昧等,其中有些積累資糧的方法非常有趣,例如,馬祖道一給他嫂子傳過一個“聽雞蛋開悟”的方法:他叫嫂子用繩子把雞蛋拴住,吊在一個地方,然后告訴她:“你要專心聽這個雞蛋的聲音,什么時候聽到它的聲音了,你就開悟了。”于是,他的嫂子就全神貫注地聽,聽呀聽呀,有一天繩子突然斷了,雞蛋掉在地上,“啪”地碎了,那個瞬間,她就開悟了。
這種積累資糧的方法很特別,跟密乘的方法不一樣,不過殊途同歸。總之,不管你通過什么樣的方法,積累資糧的這個過程,都是不能省略的。
佛教有五級證道:第一,資糧道,建立信心,沒有信心,就沒有信仰;第二,加行道,有了信心之后,你還必須修定力和專注力,沒有定力和專注力,你就不可能見道;第三,見道,明心見性,見到智慧光明,見到空性;第四,修道,保任你嘗到的東西,將它慢慢延長;第五,無修道,對于這時的你來說,空性狀態已經變成了呼吸一樣的本能,你無時無刻不處于這種光明境界中,不再需要刻意地保任,行住坐臥都不離光明,這時你就證果了。
◎聽眾:業障是如何消除的呢?
●雪漠:禪宗的大德心中沒有業障,他們認為“業障本空寂,因果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就是說,他們認為自己本來就是佛,所以他們的心中沒有“業障”這個概念。業障能束縛的,只有那些心中有這個概念的人,只有那些在乎業障的人,它束縛不了禪宗的成就大德。當然,在你沒有破除所有執著的時候,業障仍然會束縛你,因為你就算背出了禪宗大德那樣的話,也沒有他們那樣的心。所以,見地可以很高,但仍然要踏踏實實地實踐。
◎聽眾:之前您談到氣入中脈,那么能不能請您解釋一下,什么是中脈?
●雪漠:人體的頭頂和生殖器之間,有一條功能性的通道,這條通道主宰著人的精神,諸多神經都會從這里通過,諸多能量流等東西也會從這里通過。當你打通這條通道的時候,就會和法界中一種功能性的力量——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暗能量”、“暗物質”——達成共振,你就能實現超越。這種說法,現代科學也認可。佛教認為,你只要通過一種特殊的訓練,讓智慧氣進入中脈,就能開悟。智慧氣在中脈間上下流通的時候,你會產生諸多樂、空的覺受,所以,氣入中脈時,你不用求樂,自然有樂,不用求空,自然證空。那時,你自己就會知道什么是空性,上師也會給你印證:“對,就是那個東西。”它是你生命本有的,不是別處得來的,也不是別人給你的。你不用從文字中求,只要如法實修,就肯定能見到它。
◎聽眾:您在書里寫過,證悟之后,自己便和本尊無二無別,這是什么意思呢?我一直不理解,本尊是怎么觀想出來的?還有,您說觀想能改變人的命運,這兩者之間真的有很強的聯系嗎?
●雪漠:如果你成為一個密乘的修行者,你的上師就會叫你觀想一個佛,或者菩薩,并持與他們有關的咒語來修行。但是,這些佛菩薩并不是人格化的神,他們代表某種精神,是佛教精神與智慧的載體。比如,觀音菩薩是諸佛慈悲的總集代表,文殊菩薩是諸佛智慧的總集代表。當你向往觀音菩薩的時候,就念“嗡瑪尼唄咪吽”,慢慢地,你就會跟觀音菩薩相應。在這種相應中,你的心靈會一天天成長,有一天,你會變得跟觀音菩薩一樣,藏傳佛教稱之為“你與本尊無二無別”,這時你就成就了。
那么,為什么密宗行者要觀想呢?第一,西方科學家證實了,觀想會激發人類的大腦潛能;第二,當你觀想佛,向往他所代表的那種精神時,他就會影響你,他所代表的精神也會熏染你,你會漸漸被這種精神所同化。
現代社會中充滿了欲望化的集體無意識,人們很容易就會被環境中的惡所污染,所以,修行者們用觀想、持咒等方式,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大善的環境,讓觀想對象所承載的精神不斷熏染自己,凈化自己,才不會被環境中的惡所同化。比如,當你整天觀想著觀音菩薩,希望自己能變成她那樣,而且每天都以實際行為向她靠近的時候,你就會一天天變得慈悲。總有一天,你就會跟她達成共振,那時你們就會相應。
相應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我在《光明大手印:實修心髓》和《光明大手印:實修頓入》中講得很清楚,但我所有的“講”和所有的“寫”都只是一種表述,不能代表相應本身。你只有真的相應了,才會明白什么是相應。正如我多次強調的那樣,相應是一種遠離文字的生命狀態。你不要用任何文字、任何定義,來約束一顆自由的心靈,你只要把自己置于一種巨大的向往中,用最真誠的心靈,不帶一絲懷疑地,觸摸佛菩薩的真誠,感受偉大存在的脈搏,捕捉偉大存在的氣息,踏實地觀修,虔誠地祈禱,有一天你自然會豁然開朗。那個時候,你與他之間就建立了一種聯系,非常像打電話、電腦聯機那樣,不同的是,你們是心靈之間的溝通,也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這時,你們就可以超越時空,直接進行心靈的交流。
有些本尊法修得很好的人可以看到本尊,并且能與他面對面地交流,這看起來非常神奇,但是在藏傳佛教的說法中,這種境界并不高,僅僅屬于中級層次。為什么呢?因為這時行者仍然有分別心,將自己與本尊視為兩個相互獨立的存在。密宗行者修到最后,要把所有的二元對立都破除,沒有了一絲執著,一絲分別,才會擺脫所有束縛,得到徹底的自由。
所以,當你通過觀想,一步一步接近佛菩薩的境界時,你的心靈就會發生變化,你的選擇和行為也會發生變化,那么,你行為的反作用力就會發生變化。命運是什么?命運就是我們的行為及其反作用力的集合,當各種條件都發生變化的時候,你的命運軌跡自然會發生變化。這就是觀想與命運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