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職場,如果有幸進入企業集團總部層面,哪怕只是一個小人物,你也一定會面臨“能說會寫”的嚴峻挑戰。又能干又能說還能寫的人,綜合素質高、發展潛力大,具有可持續發展、可持續培養的能力,就是一個可堪當大任的“好苗子”。現在一些企業家熱衷于演講賣書,他們不缺這點錢,主要還是想傳播他們的思想,廣告和產品總有覆蓋不到的地方,但思想和文字可以源遠流長。這幾點實戰干貨,可以拿去慢慢琢磨。
【一】會抄會借,不要挖坑
如果你晉級到集團部門層面,每年不寫幾個綜合材料是說不過去的。每一篇材料都要寫出花樣,那是要嘔心瀝血的,而且“寫的”未必比“洗的”好。前不久爆出一個笑中帶淚的故事,一位新任縣委秘書寫了一篇講話,書記非常滿意,講的也很成功,還掛在官網上顯擺。結果被網民發現,這篇文章與某市委書記幾乎一樣,讓這位縣委書記大丟臉面。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現在的公文不能說是“八股文”,但結構邏輯大同小異,用點心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從網上搜十來篇你認為比較好的文章,把文章結構和二三級標題整理出來,列一個表格,模擬幾個模板,每半年把結構和標題換一輪次,再加一點當前工作的“佐料”,這就是一篇成功的綜合文字。在這方面千萬別偷懶,網絡查重這么發達,原封不動復制黏貼不可持續,不要給領導和自己挖坑。
【二】站位要高,化身領導
起草綜合材料,是一項檢驗智商和情商的“體力活”,有的人揪掉“半坡頭發”也寫不出來。不僅僅是駕馭文字水平的問題,關鍵是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核心問題是不掌握領導者的思想和思路。最失敗的寫作方式就是自己想到什么寫什么,領導不滿意還滿腹委屈。這是因為站位不高,沒有寫到位。你給誰寫稿子就要站在誰的高度和角度去寫,絕對不是你想寫什么就寫什么。許多人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其實“寫材料”是一項門檻很高的技術活。寫好綜合文字材料,要對企業整體情況有深入了解才行。作為職場新手,不要憋在屋里揪頭發,與其閉門造車,不如去找領導討教思路,打好材料骨架再去填充血肉。給單位一把手寫,要有高度,多寫宏觀多提思路。給副職領導寫,多寫措施多寫落實,千萬不能一把手講具體事,二把手談大思路,堅決防止把總裁講話寫成組長水平。
【三】層次越高,材料越短
記得一名著名企業家要求中層人員,寫給他的任何報告不能超過600字。這考驗的是下屬化繁為簡、抽絲剝繭的能力和水平。把一個復雜問題,用600字寫明白,這是一項職場真功夫。層級越高的領導,桌子上的材料小山堆得越高,哪有時間看你的長篇大論。有些職場新人不知道這個道理,生怕領導看不明白,眉毛胡子一把抓,啰里啰嗦寫十幾頁。也有不少業務骨干,干事生龍活虎,動筆抓耳撓腮,亂七八糟寫幾百字交上去,讓領導抓不住重點。把復雜的問題用最簡短的文字表達清楚,平時要學一點辯證法和實用哲學,能夠迅速抓住主要矛盾,不是其他矛盾不重要,而是讓領導以解決主要矛盾來帶動其他次要矛盾的解決,你的材料主次不分,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益。整體材料要簡短的同時,也要追求用短句子,有許多高層領導看到長句子就頭疼,每一句原則上不要超過十五字。
【四】總結提煉,邏輯清晰
老天爺總體是公平的,你做業務是高手,在寫作上就有短板。許多職場新人,就算掌握了以上三個套路,但如果觀點不明、邏輯不清,還是會留下很深的硬傷。有人寫東西就是記流水賬,不會總結不會提煉。實踐證明,一個60分鐘的講話,人們只能記住三五句鮮明觀點,百分之九十的文字都成了過耳風。所以,材料最好是三三式或三四式,原則上不超過九個段落,最長不要超過十二個,記憶力再好的人也只能記住七個問題,你想表達的越多,被丟掉的就越多。每個段落(意思)首句就是標題句,要提煉這段文字的核心觀點,語言一定要容易誦記,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整個材料的架構,大邏輯要清晰,最通俗的邏輯就是“為什么要干、怎么干、如何保證干好”,基本就能套用大多數的文字材料和通用講話了。
?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