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澳洲,還是歐美發達國家,這個問題很多人在選擇國家時對自己的新生活都會展開無限暢想。這個時代太多人都出過國了,其他國家并不神秘。各類信息,網上都有,也都能查到,所以調研一番后,年輕的留學生會想,國外的書再難念,也沒有高三那么苦啊,沒問題!出國打工的會想,國外的工作再難找,人那么少的地方,競爭沒那么激烈,每天應該壓力小很多,沒那么多關系應酬,也沒有爾虞我詐;投資移民來養老的會想,我有這么一筆錢,享受國外的空氣,交通,福利,開個小店給自己弄個身份,后半輩子無憂無慮...
以上三種居留方式,不代表全部,但是代表很大一部分中國人了。中國人在澳洲到底生活的好么?我們在澳洲受歡迎么?我一點一點說。
教育-出國念書的娃很辛苦:
聽得懂么?
留學荷蘭的時候,我念本科,頭4個月根本不知道老師在說什么。歐洲學校更鼓勵學生參與自己的意見。所以你課上不發言,就沒有分數,直接影響總分平均分!壓力徒增,我的身體出現了很大狀況,體重也驟減驟增。來到澳洲,大課多了很多,反正沒太多你必須要發言的時候,那么英語就變成了可以聽懂,不一定要說的流利的東西。在澳洲,中國人大部分都念了會計等移民列表內專業,結果99%的同系同學都是中國人!大課遠看過去全是黑頭發。那么第一開始想象的,一大群黃頭發的外國人和你勾肩搭背,喝酒喝咖啡這種情況就很難出現。你第一開始想像的,沒有高三苦,很多人也都不敢茍同了。這種一個不小心,連作業截止日期都錯過的日子,殫精竭慮。有的課需要做presentation(幻燈片演示演講),準備多久,都被澳洲人小組分分鐘比下去,高中去的哪個國內名校,高考考了7000分,到了這也沒用。
這里絲毫不是諷刺這我們中國人不夠包容當地文化,不夠努力!我們挑戰了自己,站在了國門之外,買個菜都琢磨半天的時候,上課兩個小時聽懂10%的時候,只有同命相連的中國同學能理解你的痛!
學得到就業技能么?
客觀講,澳洲的大學即使是“八大名校”,會計,金融,其他商科,和很多其他學科都是市場經濟行為。學校都是在做生意,政府減少教育投入的時候,學校大量招收國際留學生(學費是當地學生的4倍左右),設計的課程很多非常重復,標準朝令夕改-----如果你不夠努力,時刻挑戰自己,很難在畢業時提高英語,結交到任何澳洲朋友,學到真東西。如果想學東西,你付出努力可以學到,但是普遍問題是,對接下來的就業沒有直接幫助!
你可能說我武斷,那么以我自身為例,市場營銷碩士畢業,荷蘭加上澳洲五六年的英語學習,加上回家就是個澳洲男友朝夕相處,所以口語不是問題。找工作足足找了五個月,但找到了全職,已經是奇跡!工作對口,小型澳洲私企,市場專員一枚,線上宣傳,線下客戶管理…(念碩士前在北京五星酒店一年市場工作經驗)結果我什么都不會!連個電話都接不好,臉書,推特,谷歌分析,從零學起!和老板溝通,和客戶建立關系,熱情有余,專業不足!
就業問題-我們贏得了當地澳洲人么?
我最近讀了Griffith大學Richard Hill博士寫的一本Selling students short的書,大量事實擺在面前
主要觀點就是,澳洲包括八大名校,過分市場宣傳,忽略教育本職,擴招國際留學生增收,忽略傳授企業需要雇員具備的技能和知識。不可忽視的是,現在連澳洲本地人找一份全職都很難,很多人畢業了在餐廳/超市里打零工超過一年甚至數年。不是因為當地企業沒有空的名額,實在是空著也不愿意要什么也不懂的畢業生。不要過分想像澳洲是公平的國家,他們也會首先考慮本國選民的就業問題。簽ChAFTA中澳協議的時候,兩黨最大的爭議之一就是中國人會不會占取澳洲的工作機會。(以下圖片為Members of Australian labour unions march in protest of a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with China in Sydney on July 31, 2015. Picture: AFP / Peter Parks. 澳洲工會在悉尼組織游行,反對中澳自由貿易協定,因為認為協議會使中國人得到澳洲的工作崗位。攝于2015年7月31號,悉尼。)
悲觀的說,建議中國留學生出來讀本科,碩博的,一定做好抗壓準備。這將是一個不一樣的高三。很多留學生,畢業前后到了試婚年齡,在澳洲組建家庭,養家養孩子,將來計劃將父母接出來---生活壓力很大。英語能力并不足以和當地人抗衡,就業時會先找餐館,做10塊澳幣左右一小時的苦力(法定最低兼職工資每小時16.8澳幣)。一做就是幾年的都有。我很慶幸找到了全職,立刻脫貧致富說不上,起碼經濟獨立了,但是超市里買蔬菜,雞蛋,都是首先考慮馬上過期的打折貨。租的房子條件一般,一周的開銷(我和男友平分后)含水電氣要150澳幣,合下來不買衣服,零食,不旅游,不養車,基本花銷是1000澳幣/月。阿德萊德平均工資年薪 48,380澳幣(我年薪37,500澳幣)。生活成本比悉尼墨爾本小得多。我的生活,個人認為是在舒適那一檔(我有一塊覺得像有一萬)。但是很多中國人可能要在掙扎那一檔,除非你是官二代,富二代,...二代...
參考澳洲國內各個城市的生活現狀請看(英文)澳洲各個城市生存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