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這座城

圖片發自簡書App

5月11日第一次看見塔樓,鄉里來的我想著能在這度過一段時間真是賺到了,和天津的同事的第一次交流,我能真誠的表達我真的陶醉在好聽的天津口音當中而忽略了他們說話的內容了嗎……天津話沒有北京話的字正腔圓,往直接的說聽起來不矯情,爽朗又隨意,明快又親切。現在我還幻想耳畔響起拖著音的:煎(四聲)餅(二聲)果(先三后二)子兒……

清總說在天津南北走向叫路,東西走向叫道,在我眼里反正都是縱橫交錯,分不清東西南北。每天我們只要橫穿新興路,就到達上班地點。盡管是這樣,每天都是滿心歡喜看路上隨紅綠燈停走的大波單車族,南方不是沒有騎單車的,但是確實沒有這么有規模的,男的,女的,老的,小的,戴頭巾的,披防曬巾的,在屬于他們的車道,有秩序的行過他們的路,或許誰也不認識誰,但是誰都可能和誰擦肩而過,我試圖想拍一個,舉起手還是不好意思,他們是多么自然的人們,我何不自然的當個路人就好。

天津交流學習的這段時間竟也遇上不少的好天氣,6月的那天我見到了這么大以來最美的傍晚,地鐵出口的一剎看到云霞與建筑的完美結合,遠處的公路與高架橋交錯,那種恢弘、壯觀讓我一時說不出話來。

一個城市美不美,在于夜,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那天晚上我們一行五個人晚飯后決定出去散步,沒說怎么走,就說走到海河邊去,我們從營口道那邊走過去,越靠近海河,風越大,大家都笑稱都有點小冷了,但是大家的笑確真是一種舒適與輕松,這種感覺是天津給的。

北方人夜生活不豐富,晚上九點多,路上沒什么行人,小群體跳廣場舞的都回家了,我們走啊走,就像一點都不累似的,海河兩邊的建筑的燈都陸續熄了,清總說有燈時更美,我就下定決心要再走一次。后來帶北京的同學再走海河邊,還是足足的驚喜與美好,我們認真的拍建筑,嘴中不斷輕嘆夜景的美。就是這么走走,便能被城市感動,對我來說只有天津吧。

不過,天津的吃的還真是沒吃習慣。原因可能是不辣,最后那三天下午,連續要吃易總發現的一家很不顯眼的餃子館,易總和周兄還是依了我。雖說不顯眼,但是里面總能把位置坐的差不多,每次我們都要等個十多分鐘,看著天津的姐姐們(在天津大姑娘小姑娘不分年紀都叫姐,我被一位四十以上的嬸叫小姐姐,當場見識姐字在天津作為稱呼應用之廣泛而另人唏噓)這個要五兩,那個要二斤,我是認準我們來對地了。這家餃子,現做現下,特別鮮,皮不薄不厚略有嚼勁,易總每次吃半斤豬肉大蔥,然后拌在自制的大蒜辣椒醋湯里,看著他吃都覺酸爽,像北方漢子那么回事。我最終還是沒勇氣嘗一個豬肉大蔥餃子。但是,這家餃子館就是天津的味覺留給我最美好的回憶。

很遺憾沒有去名流茶館聽相聲,其他五位去享受了一回,都說不錯值得再去。后來端午節去北京,多寧姑娘帶我去聽了一回,貌似有兩位是郭老師的得意門生。感覺不錯,逗得笑點低的我倆,笑相都沒了。相聲不像小品,沒有那么多道具幫襯,所以三句話沒笑點,下面的觀眾就容易走神。所以相聲比小品難,演員們不是小丑可個個能豁出去,能捧能逗,長溜的臺詞,一口氣倒背如流,不得不佩服他們為藝術所下的功夫。天津的沒去聽,聽說當地人去聽的也不多,可能個個是生活的段子手。但我想著肯定更有生活氣息,更接地氣。

學習、感受、思考夾雜發燒、牙疼,日子數著數著就到了回家的日子了,這些也都是我記錄的工作以外天津生活的點滴,就是這么把這些事想一遍,生活便成詩。這些日子在心里生出美好,終也開成了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