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GO的拿起就走的技術帶來自動化的全新消費體驗,只是我們要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科技呢?公子義在思考一個問題,當便利的科技取代了原有的人際關系后,它是否也改變了我們?
我們都知道,作為這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網絡電商巨頭亞馬遜一直以來都不那么安份。不僅在2002年推出了云端運算服務,就在前幾天,Amazon宣布將在2017年開設Amazon GO實體智能超市。
雖然從去年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后,Amazon再開一家實體超市理應是嚇不倒大家,但實際上這消息還真震撼了一大批人。
原因在于──根據Amazon網頁上的說明──Amazon GO是以計算機視覺、傳感器與深度學習為基礎打造的智能超市。Amazon GO要帶來的是一種自動化的全新消費體驗,它將這樣的科技稱為拿起就走的技術
如果你有高峰時段走進超市買過東西的話,肯定也會贊嘆這項科技的偉大。對于崇尚快速生活的現代人來說,各種排隊都是在褻瀆時間的神圣性。
雖然我們現在有各種智能設備,能讓我們即刻分身去處理其他事務,以稍稍緩減浪費時間的不安感。但如果能不用排隊!那肯定可以比你獲得一個諾貝爾獎還要來的更加實際!
不過,事情好像也不那么美好,至少公子義可能會提出這樣的憂慮:當便利的科技取代了原有的人際關系后,它是否也改變了我們?
人工智能就夠了嗎?
公子義發現我們對于這些機器人的態度開始有了轉變。過去我們認為機器人終究與人不同,智能機器人缺乏獨特的情感與情緒,到今天機器人已經可以說人話,甚至還可以有一些情感的交流,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能夠給我們提供一些客觀的參考價值。
在公子義看來,這不僅意味著人工智能確實取得一定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人們越來越傾向以更安全、便利的方式尋求親密關系。
與機器人的關系之所以是安全的,原因在于人類有著正負面情緒、經常很善變、具有不同的價值觀,而機器人基本上是被設計來迎合人的需求與渴望的。換言之,我們永遠不必擔心機器人不再愛自己。
公子義認為在與機器人的親密關系中經驗到的簡單關系,恐怕會逐漸地改變我們對于人際關系的想象。因為社交機器人太容易變成我們對關系的需求,我們也許有一天將失去與他人建立復雜、豐厚關系的能力。到最后,所謂人際關系可能將會化約為如同消費物般,只為了滿足人們自身欲望而存在。
如果各位讀者同意公子義的憂慮,那么在開心不用再排隊之余,也該想想:當未來有一天所有的超市、百貨都變成了大型自動販賣機,當上街購物不再需要與陌生人(店員)互動、不再有排隊等待的時間讓你有機會與鄰人閑聊,這樣的公共空間會是什么模樣?
跳出工具觀點,改變的可能
看到Amazon GO可能帶來的壞消息,但這并不是要說人工智能是個全然的壞東西,在評價之前,我們得先理解。科技向來不只是被動的、被操控的工具,相反地,過去公子義一再強調,我們在使用科技的同時,也正被科技改變人類自身。
科技一方面讓人類變得越來越懶惰,生活越來越方便,另一方面并不代表我們什么都不能做,只能就這樣讓科技改變我們。實際上,當我們能夠認真地看待人與科技的關系,也就開啟了改變的可能性。
無法認識到人與科技的真正關系,總認為機器人只是人類使用的工具,擺脫只看效率、便利的工具觀點,反思地進入人與科技的關系中,便可能看到人工智能、社交機器人給予的是一種化約的人際關系,進而認識到人與人關系原有的豐富性。
此外,只看效率、便利的工具觀點,正是我們今天恐懼人工智能將要取代人的工作的根源。也就是說,工具觀點預設了人是工具使用者,是具有優勢地位的操控者,但是人工智能的出現卻翻轉了這樣的位階差異。人不僅失去了主控的位置,甚至可能反過來要接受人工智能的指揮、命令。
因此,跳出工具觀點就有了雙重的意義。例如在Amazon GO的例子上,我們可以思考,一間超市作為公共空間是否只能以效率、便利為其運作邏輯?
人工智能科技也許可以讓我們更方便地生活,但方便不是生活的全部,
此外,不意外地,也有人擔憂Amazon GO將使超市店員失業。但如果我們擺脫工具觀點,不再堅持作為工具操控者,Amazon GO的出現應該可以解讀為人工智能終于接手了那些枯燥、重復性的工作,進而人應該就有時間去做其他想做的事情。
當然,你會反駁說:不工作哪有飯吃呢?但這個問題不正透露出,問題不在于人工智能搶走了人的工作,而在于我們預設地將工作的意義化約為:為報酬而存在的活動,同時也預設地接受了只雇傭和被雇傭的生產關系。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自動化已可以生產人類社會所需,只是為資本家的貪婪服務,這赤裸裸的事實不就顯而易見嗎?
因此,面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該思考的不是要如何保有人類的工作機會,而是該如何慢慢改變我們的生產與分配體制,讓科技發展的成果真的能夠促進社會共善。
文|公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