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的我們多多少少開始迷茫擔憂,站在熙熙攘攘的人行天橋上,望著橋下車水馬龍,四周片片霓虹燈,不知未來何去何從。
好像大家都在緊抓時間去做各種各樣的努力為自己的簡歷添彩,開始大量簡單勞動力的暑假工和稍微看起來高大上的實習之間的尋找,選擇的困擾,終于要面對考研和就業的舉棋不定,漸漸斤斤計較每一件事情能給“前途”增加多少籌碼。
在洶涌的人群中自己實在是太渺小了,渺小到被扔進社會這個大熔爐里好像就無跡可尋。有點目標和想法的人或許還好一點,一些面對著畢業轉眼即來卻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甚至好像也不能干什么的人,悄悄看看自己手上貧乏的資本,手足無措,心懷大志與眼下荒蕪的強烈對立與矛盾在心里腦里炸開了鍋,沮喪又凌亂。
毛毛發朋友圈抒發對于實習的苦悶情緒。起初我感覺對于一個大二的學生來說,能靠自己找到一份實習的工作,好像已經很不錯了。
我私聊她說:“你現在在干什么呀?”
她:“我在工商分局實習。”
雖然我知道實習是沒有薪酬的,但是聽起來讀行政管理的她能在政府部門里面實習也挺好的。
她接著說:“我被安排去整理檔案,什么都學不到,免費勞動力。”
我才明白,讓她郁悶不堪的不是自己的“免費”,而是消耗了自己卻好像什么都沒有得到。這只是一份表面聽起來體面的實習,實質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
好一點的實習不同于我們以往“還沒有長大”時去做的暑期工,依靠簡單體力,用時間換取金錢,抱著反正在家閑著也是閑著的單純心態,去賺點零花錢,是相對門檻較低的工作,像工廠的流水線生產工作,餐飲服務業,派派傳單等等。
除了接近畢業,可以被實習所在單位留用的可能性比較大,或者是能力出眾的少部分人之外,一般的實習都是只有微薄的甚至沒有薪酬。
有什么事是可以讓人拿著甚至拿不到任何物質上的回饋,而依然選擇奔赴的,那就只有心里僅存的對未來回報的一點寄望。也就是可以給自己的簡歷上增加“經驗值”,通俗點說就是從這份實習里“學習到”點什么東西。
實際上,不能給你支付薪酬的單位也是打著“不要談錢,我是給機會你來學習的,年輕人就要多吃苦。”的旗號讓你成為免費勞動力的。如果連這有點虛的小小的寄望都滿足不了,也難怪人失望憂愁。
身邊去參加零薪酬或是低薪酬實習的人不只毛毛一個,毛毛還是在自己本地參加實習的,我有不少朋友甚至是不回家留在學校當地實習,或者一些即將畢業的師兄師姐會選擇離家到別的城市去參加實習。
這兩種情況通常是通過學院的老師推薦,參加一些專業對口的實習或者是個人想到一些大城市去積累經驗,更真實地去了解某個行業,即使實際上算上租房和一日三餐的基本生活消費,拿到的工資是入不敷出的也在所不惜。
分化開始越來越明顯,大家都在做著不一樣的事,也一樣都在為自己心里的藍圖而奔赴不息。
發現自己處身于這樣一個大的群體之中后,我嘗試問了一下身邊的人,對于各種實習以及暑假工的看法。
不出意料的是大多數的人都表示即使能學習到東西,但是對于沒有薪酬這一點還是需要考慮一下,而對既沒有學習機會也沒有物質回報的工作則深惡痛絕。
而出乎意料的是也有人表示自己還是比較喜歡簡單零碎的單純體力活,也許是出于感覺這樣的工作壓力比較小,而這類人通常還是一些初入大學,還不急切需要為前途擔憂的人。也有師兄建議說如果沒有嘗試過這種簡單勞動的去嘗試一下也是好的,因為其實“學到”是很難去定義的,你可以說忍受重復的機械流水線生產教給你忍耐,飲食服務工作教給你待人接物。
首先,我認為開始接觸社會就會慢慢磨掉一個人身上某些“自以為是”的劣性,讓你體驗真正的社會是怎樣的,然后再回去慢慢改造進步,也能讓你更加珍惜這些可以改造進步的機會,不至于一下子把人扔到難以回頭的大環境中,讓人苦不堪言。
一些看似“低端”的工作,其實好比入門,每個人都有一個先入門再進階的過程,而當你入門之后,就應該嘗試去尋找更高一層的挑戰,不要永遠停留在任何人都能做的事情上。
很喜歡師兄說的一句話,“從0到1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同一個難度級別上)再從1到2就不一定了。”
能“學習”到點什么的實習,并不是說很具體的能實踐或是學到點什么技能,而是給你機會去辨別這個行業跟你心里面想象的是不是一樣的。
許多人會抱著“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并得到拓展的心態”去參加實習,而實際的情況是,即使你進入了一個比較好的單位或者企業實習,別人也只會把其中比較簡單低端的事情交給你,像一些打印碎紙的打雜工作,你根本不會接觸到相對核心、重要的事情。因為你僅僅只是一個實習生,好比一個“外人”,并且你所犯的所有錯誤最終都將由你所在的單位去承擔后果。
而這種實習真正的意義是讓你在實習的這段時間通過觀察你所心儀的職業到底是干什么的,跟你心目中的想象有沒有出入,有多大出入,從而確定是不是要繼續走這條路。是的話,實習結束之后繼續往這個方向去努力,發現不足再去學習。不是的話,就要認真考慮另謀出路。
我高三畢業的時候就曾經在一家從事社會調查的公司里打暑假工,這樣一聽好像很高大上,很有趣。但實際上我們一群暑假工在里面的工作就是“造假”。兩兩搭檔模仿街上隨機調查,電話調查做錄音,裝作不同年齡段的人做幾萬份各式各樣的調差問卷,按份數算工資。
我不知道是公司自身的商業道德問題,還是其實委托公司做各種各樣調查的人自己也心知肚明,只是為了要一個數據而要一個數據,所以這是一整個行業的潛規則,總之我發現其實這些東西沒有聽上去的高級。
所以實習的話還是盡量往自己心儀的職業方向去尋找,你才能更真切地了解到一個行業,才更有參考價值。
另一個題外話是,即使實習最后并沒有能達到你預想的效果,起碼它能讓你相對清晰地看到過這個社會的一些你以往一無所知的東西。像我,至那以后,對于“數據”這種科學理性的東西我的態度還是有所保留的。
PART B 將會在下一期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