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帆,1972年生于江蘇淮安,90年代初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98年研究生畢業于中國科大自動化系,同年赴美康奈爾大學深造,2000年取得機械和航天工程系碩士學位,此后一直謀生于紐約。
應帆于1996年發表小小說處女作《長發的愛情》,此后在中國科大BBS和網絡文學月刊《新語絲》等處發表多篇青春小說,如《今年沒有情人節》、《愛在北京》、《第二十二個秋》、《網上病人》等。
在美國讀書期間,應帆開始創作以留學生活為背景的小說。代表作應是他的《有雪的冬天》,文藝地表現了九十年代末的留學生們在異國他鄉面對孤獨、愛情和文化沖擊下的生存和思想狀態。他的《失語》、《團圓》等中短篇小說也廣受讀者好評。
在紐約,應帆業余時間參加了英文寫作班,并開始嘗試雙語創作。他的英文寫作老師Peter Selgin 曾經說他的英語作品“deserves to be well-published”(值得發在最好的雜志上)。他在此期間創作的《結婚》、《結婚另一種》等作品也開始登陸國內文學雜志,并于2003年在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有女知秋》。時至今日,仍有讀者說《有女知秋》“對我的影響挺大”(豆瓣),“是我最喜歡的小說”。《女友》雜志也因這部小說于當年對應帆進行了專訪。
近年來應帆的創作似乎再起峰巒。他的短篇小說《狗嘴象牙》2016年發表于香港《文綜》雜志,短篇小說《父親》獲得美國《漢新》文學獎2016年小說佳作獎,另一個短篇《阿姆斯特丹的最后一夜》于2017年被《青年作家》選發。《父親》和《阿姆斯特丹的最后一夜》兩個短篇都取材于他一直在創作的第二部長篇小說《艾美》(暫名)的部分章節。化長為短的寫作策略取得這樣的成果,也讓人對《艾美》充滿期待。
他以一個理工科畢業生的嚴謹來構謀篇布局、規劃情節發展。他以一個留學生的雙語文化背景來淬煉自己的語言。他以一個男性的眼光來透視女性的青春和愛情故事。曾經有人說:應帆的“《有女知秋》是對我影響最大的小說”,也有人說應帆的“《結婚》是我看過的最好的留學生小說”;在科大BBS瀚海星云站則曾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你沒看過Echo Ying(應帆曾經的網名)的小說,就不能說你在科大校園網上混過。
應帆在寫作方面是個多面手。他的詩歌獨樹一幟,在日常敘事中融入哲思和禪意。他的散文和隨筆,清新、幽默又充滿煙火氣息。他還在翻譯、評論、電影、話劇、英文寫作等領域也屢有令人驚艷的嘗試。難怪一位資深海外華語作家這樣說:“假以時日,應帆或許會是下一代海外華語作家里寫得最好的一位。”
《女友》雜志曾對應帆專訪
應帆在紐約主持詩歌朗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