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
術
家
姜耀南,1951年12月生,湖北省當陽市人,湖北美術學院畢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企業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民族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姜耀南擅長人物畫,是我國當代最具實力的人物畫家之一,與范揚,馬海方,王西洲并稱四大人物畫家。
出版有<山鄉新社員>,<黑娃照相>,<五二班日志>,<南昌起義>,<三十三觀音>,<怎樣畫觀音>,《姜耀南畫集》,《姜耀南人物畫》,《姜耀南水墨人物》等多部連環畫及畫集,畫冊。作品<歧路亡羊>,<荊山遺韻> ?入選第七.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集貿市場圖>獲全國群星獎,<故事〉>獲中國西部大地情全國中國畫大展優秀獎,<老班子〉獲第六屆全國工筆畫大展優秀獎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守望>獲第四屆'汝瓷杯'全國中國畫大展金獎,<大堰牛>獲'鳴鳳山杯'全國書畫大獎賽金獎,<子龍街的黃昏>入選第五屆深圳國際水墨畫大展并被深圳畫院收藏,<守望>獲'盛世丹青'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優秀獎并被廈門美術館收藏.<仕女>入選<翰墨春曉>全國 當代著名國畫家精品全國巡迴展,<咱爹咱媽>入選<錦繡中原>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許家灣的獅子班>入選2012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為農民代言
姜耀南先生是國畫界的一名宿將,也是以中國水墨畫來表現鄉土題材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以農立國”,鄉土寫實繪畫是中國本土畫中影響巨大的一支,從改革開發初期羅中立的“父親”開始,植根土地,追尋生活的鄉土味,用畫筆表現廣袤田野上的鄉里鄉親,就成為很多藝術家的追求。在這些藝術家中,姜耀南先生的水墨人物作品又有其獨特之處。
其代表作“村郊牧牛”,放牧的老人家倚石而坐,布滿褶皺的皮膚、粗糙的手指、皸裂的嘴唇、發黃破舊的老棉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了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牛兒就溫順地趴在老人家腳下,老人家飽經滄桑的臉上,流露出歷經苦難后坦然的微笑,這人與牛之間的那種默契,這輕輕的微笑,深深的打動了我們。這種打動,不僅來自于畫家以一種求“真”的意愿表現出的畫面,更深刻的,來自于畫家對中國農民生存狀態的深刻了解——對他們的處境、愿望以及存在問題通過自己的畫筆以真實的表達。這種了解在畫家“活著”系列的每幅作品中都有深刻的流露,他的《苞谷地》,《翻地》,《間苗》,《老班子》,《人生》……反映的都是最最普通的中國農民,從他們佝僂的腰身,凌亂的頭發,卷起的褲腳,你看到的,是中國大地上活著的現實,是泥土中生長出來的最平凡的生活,但卻是最深刻,最本真,最能打動人的東西。
中國75%以上的人口在廣袤的田野上勞作生息,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模式以及文化形態,都與其有密切的聯系。農民的血液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扎根在我們的文化基因里,也反映在我們當下的現實中,姜先生的《守望》、《咱爹咱媽咱兒子》打動了很多人,原因也是因為他抓住了留守老人、留守兒童這一敏感的問題,以其特有的藝術的表現手法加以彰顯。墨色濃重,單色的畫面傳遞出悲傷和壓抑的氛圍,細膩的表情刻畫和繁復的線條充滿了內在的感染力,讓人嘆息。藝術家表現的農民形象已經遠遠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我們身邊的千千萬萬農民,是我們自己的生活,他們是和我們血脈相依的父母,是我們的遺落鄉村的孩子!
姜耀南先生畢其精力工于國畫研究和創作,以傳統為皈依,又不古于傳統,吸收其精華,又能夠大膽出新,學習借鑒西畫的技法,但又不拘于西畫的形式,不斷探索和實踐,形成了具有強烈個人特色的繪畫風格和內在的人文品質,通過一幅幅作品,弘揚和豐富了傳統國畫精神,將中國畫的藝術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給人以別有洞天之感。
文/范迪安
2012.2
作
品
欣
賞
資料由北京一覽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編輯整理。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關注微信公眾平臺:收藏推薦。
歡迎交流:18701608696 ? 1861155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