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第二篇:愛
在我們身邊,時常能夠遇到這樣的生活場景:一位聲色俱厲的父親或母親,面對一個才幾歲的孩子大聲指責和訓斥,仿佛孩子不聽從自己的就都是錯誤的;一位大男子主義十足的丈夫,無視妻子的心理感受,理所當然覺得她本就應該是甘當賢內助的,明明并不尊重對方,還以“愛”的名義上綱上線;一群自命不凡的年輕人,無視場合、無視他人,光天化日之下大聲對另外一個非親非故的人評頭論足,依據的只不過是一些網絡上傳言的小道消息。
這些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通病,那就是不把別人看成獨立的個體,無視別人的獨立和自由,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子女、配偶或朋友,都有各自的想法和情感。這種極端的體現,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本書中稱之為“自戀”。
我想,生活中,這樣的人并不在少數。甚至是我們自己,也一定或多或少都曾經做過那個令人厭惡的“自戀狂”。不信,你可以反觀自己在對待孩子、對待愛人、對待朋友或陌生人上的一些舉動。
對孩子,我們總是以所有者的身份隨意冒犯和束縛
做了母親之后,我聽得最多的就是老人整天喋喋不休的對孩子說:“你怎么這樣,你怎么那樣,要聽誰誰的話,做個好孩子。”沒錯,我們都非常渴望孩子能夠聽從我們的每一個安排,服從我們的每一個決定,接受我們的每一次教育甚至是訓斥,一旦孩子稍微有一丁點兒不順從,我們定會覺得孩子非常調皮或者不聽話,不是個好孩子。這是很多大人的通病,也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泡大的,準確的說我們就是這樣被束縛著長大的,我們溫順而乖巧,是父母眼里的驕傲,但是,我們唯獨沒了個性。這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更是可氣的。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為什么不允許有不同的思想和情感,為什么每一個小孩都應該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成長。這種以所有者的身份自居,不顧孩子的感受,強壓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給孩子,本身就是“愛”的騙子。其實這些大人們最在乎的是孩子有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能不能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給不給自己長臉,而并非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成長、成熟和進化規律。
這樣的父母或者長輩,對孩子而言,就是一個在教育孩子道路上過分的狂妄自大。
對愛人,我們總是以愛的名義去理所當然擅自安排
我曾經聽一個朋友和我說:“我想出去工作,不管掙錢多少,都能夠安心的花,但是,我老公總是覺得我賺錢不如他多,還不如在家帶孩子,我非常苦惱。”我相信遇到這樣情況的還真不僅僅就我這么一個朋友,而是大有人在。一些大男子主義的男人總是理所當然覺得妻子應該是相夫教子,整理家務,照顧孩子,備辦三餐的。他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來判斷妻子的價值,而從未考慮妻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本應與自己有著不同的思想、價值和觀念。這種錯誤的價值觀也往往容易導致夫妻之間情感不和、婚姻破裂。作者在書中這樣說,婚姻和家庭,就好比登山運動的大本營,登山者要取得成功,必須完善大本營,一流的登山者籌備大本營的時間,并不比登山時間少,因為大本營是否穩固,不僅關系到能否成功登頂,還關系到登山者的生命安全。婚姻是分工和合作并存的制度,夫妻雙方要奉獻和關心,為彼此成長付出努力。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標,是讓雙方同時得到滋養,推動兩顆心靈共同成長。雙方都有責任照顧后方營地,都要追求各自的進步,都要攀登實現個人價值的人生巔峰。
我覺得作者的觀點實在是切中要害,在很多人看來,一個家庭中總是要有人犧牲成全另外一個人,實際上,為什么不可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呢,誰說照顧大本營的就總是女人的權利,登頂高峰的就一定是男人的專利?
好的婚姻,不是以愛的名義,為對方設計他或者她不喜歡的生活,而是應該以愛為出發點,為對方的成長盡心盡力,最后一起走向人生巔峰,這才是愛的最高境界。
那些以愛為名義,剝奪愛人獨立人格自由和人生追求的人,實際上是情感上的“自戀狂”。
對他人,我們總是用自以為是的高姿態去妄加評判
前幾天,我到某甜品店里小坐一會,喝了杯甜品。坐在我旁邊的是一群在讀中專的小女生,他們一個個看起來文文靜靜,但是說話的那個分貝卻是高得驚人。起初我想走了,受不了那樣吵鬧的環境,但是作為一個喜歡觀察生活的人,我還是靜下心來認真聽聽到底這些孩子們他們都在說什么。當我仔細一聽,我著實嚇一大跳,因為他們在罵臺灣的某位娛樂主持人呢。她們有的說那位主持人是個婊子,靠著男人上位的;有的說長得那么猥瑣,怎么就當上了主持人;有的還說她老公犯賤都入獄了,活該。我真不知道這位主持人到底哪點得罪了這幫年輕人,被她們說得那么不堪。
喜歡或者厭惡一個人,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無厘頭的謾罵侮辱人家,而一切僅僅是網上道聽途說,甚至是看了一些造謠的娛樂消息,這是不是有點魯莽和過激?至少到了我這個年紀的,很少會這么偏激的,而且隨著年歲漸長,似乎每一次要去小小的評論別人一番都還要考量再三,生怕自己沒有資格這樣品評別人。我不知道這是自己成熟了,還是自己倒退了,但是,我曾經也在那樣的年紀干過這樣的事情,然后我后悔不已。因為后來我發現,事情好像不是我想象的那樣,而是自己被煽動了,一時偏激了。這對于被評論的人而言,是非常不尊重的,而每一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尊重的地方,我們看到的也許只不過是人家的冰山一角罷了。換做自己,又能夠做得好到哪里去呢?
這樣的人,多少帶著點年少輕狂的自戀。
M·斯科特·派克說:“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真正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也是可以讓自己和他人獲得成長的。居于這一點,我們應該學習愛、學會愛,而不是在愛的路上,長成了一個令人厭惡的“愛的自戀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