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中“嗯”和“嗯嗯”的區別

不知道大家遇到這樣的事作何感想,你嘰里呱啦說了一大堆,別人最多就回答一個“嗯”或者“哦”。

反正我是很不爽,本來興致勃勃想和你多講一點,但看到“嗯”和“哦”的時候,就再也沒有聊下去的欲望了。

我們自己可能也遇到這樣的事情,當有你不想搭理某人,你聊天詞匯里“嗯”和“哦”,出現的頻率也會突然增高。

身邊也時常會遇到很多“嗯”和“哦”的場景,有時候真讓人忍俊不禁。

場景一

哎,今天又被打擊了(一個男生去相親,晚上回來對好朋友說到)。

咋啦(好朋友問到)。

回來時候,我跟她發微信,每次打很多字,她要么說個“嗯”,要么說個“哦”。

場景二

今天,我們約法三章(女朋友對男朋友說)。

第一,我們聊天的時候,不能回我‘嗯’,必須回‘嗯嗯’;

第二,不能回我‘哦’,必須回“哦哦”;

第三,不能回我‘額’,兩個‘額’也不行。

場景三

老婆昨天突然說,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我說,愛你呀,怎么會突然說這個呢?

老婆說道,昨晚上我讓你親我一下,你不但沒親,還回了個“哦”。

那會正在碼字,都沒聽清說了啥。

我死的心都有了。。。

關于“嗯”、“哦”、“額”、“好”...真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

聊天過程中,遭遇其中任何一個字,基本表示“哥(姐)很忙,聊天結束”。

如果,對方是領導,那可能還好說,領導一般都這樣。

關鍵就是很多時候,對方可能是一個普通的同輩、同事、同學,甚至還是自己的下級,不禁悲從中來,有那么一秒的失落。

今天,本豬就為大家講一講“嗯”和“嗯嗯”背后的故事。

01

用疊音更讓人溫暖。

小孩子最初會說的詞都是些什么詞?

沒錯,“媽媽”,“耙耙”,基本是疊音詞。

疊音是指音節重復,是一種很常見的語言形式,普遍存在于姓名和網絡語言中。

有研究者對大量人名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大約有3%的人使用疊音姓名,其中女性使用疊音姓名的比例遠高于男性。

研究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疊音會傳遞親昵和柔美的印象,這種印象與人們對女性的期望一致,但與人們對男性的期望相左。

在網上聊天時,人們也經常使用疊音,比如“嗯嗯”、“寶寶”、“親親”、“么么”、“萌萌噠”等,疊音會給人活潑可愛的感覺,創造一種充滿童趣的氛圍。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呵呵”、“呵呵噠”。

人們對具有嬰兒特征的刺激會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表征,即嬰兒圖式。

疊音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溫暖的感覺,是因為疊音激發了我們的嬰兒圖示。兒童語音與成人語音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就在于兒童語音中含有大量的疊音。

而且,成人在和嬰幼兒交流時也更多地使用疊音,如“吃飯飯”、 “睡覺覺”。

我們對嬰兒的一些獨特特征總是帶有一種天然的喜愛和偏好,嬰兒的可愛、純真、沒有任何危險,在我們最原始的記憶里,也在我們繁殖后代的美好憧憬中。

因此,在和嬰幼兒交流的時候,往往是一個人最放心最無戒備的時候。當然也是一個人最返璞歸真的時候。

所以,當在微信聊天時,別人回一個字,和回兩個字是截然不同的。

尤其是回兩個疊音字,會給你一種溫暖的感覺,你會有一種在和小孩紙聊天的感覺,會覺得對方更加熱情,更有安全感,也更信任。

想反,你覺得是在和一個無比正經的人聊天,公事公辦,冷漠,沒有人情味兒。久而久之,變從內心開始對此人產生抗體,直至把他提到遺忘的角落里。

02

字越少,是我越忙的意思。

對方回復的字很少,甚至不回復你,有可能是真的在忙,也可能是必須裝得很忙。

在生活中,常常會聽到身邊的小伙伴說,我好忙啊。

其實,說這些話的時候,殊不知,會引起對方的心理不適。尼瑪,這個世界就你忙,我很閑,是不是?

說自己忙(真的很忙除外),其實是自抬身價的一種表現。

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自己比較重要,意味著有很多人找,意味著獲得的資源很多,意味著自己有目標有追求。

忙是相對的,如果對自己不重要的人,我不忙也是忙,對自己有價值的關系,再忙也是不忙。這一點,我想大家都切身體會的。

說得更不客氣一點,忙,背后的潛在意義是,我的時間比你的時間更值錢,我和你之間是有距離的,我的地位是比你高的。你浪費了我的時間,或你不值得我浪費時間。

所以,如何委婉地表達出自己很忙,又不讓別人心理不舒服,是一種需要修煉的智慧。

不論是在一對一的聊天,還是在微信群中,如果自己覺得在其中處于更高的地位,那肯定不能多發言。公司領導往往就是這樣的,每個圈子的“大神”也是這樣的。

因為,你發言太多,別人就會覺得你很閑,領導怎么可能這么閑呢,“大神”怎么有時間聊天么?那就跟自己的身份不匹配了。

所以,回復你一個“嗯”或者“好”,表示,已閱,但是對不起,我沒有時間打第二個字了。

03

字越少,是為了證明我能力強。

看了上面幾段話,覺得那些回復字數少的人很裝逼,很討厭?

其實真不是。

如果是你,到了一定場合和情景,也只能這樣做。可以說一句話的,你可能只說兩個字,可以說兩個字的,你可能只說一個字。

除剛提到的我很忙之外,還因為什么?

社會認知有兩個基本維度,即熱情與能力。

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會覺得這兩個維度在同一個人身上難以兼得。

比如,我們如果經常和一個人一起喝酒吃飯唱歌,就很難再跟他/她一起完成有難度的需要彼此配合的事情。

相反,那些經常得高分,看起來勤奮能干的人,你多半不愿意和他/她一起出游,一起娛樂。

也就是說,一個高熱情的人卻被認為是低能力的,而一個能干的人卻被認為是低熱情的,熱情與能力之間似乎是一種相互補償的關系。

像剛上大學的時候,對高冷美麗的女同學。內心雖很渴望,但因為太高冷和自卑,只能克制獸性。

而往往自來熟的妹子,又只能適合當哥們。的確高熱情,但真有些低能(臉劃重點),不敢下口。

在微信交往中也是如此,雖不看臉,但你表現得過于熱情,別人就會覺得你能力很低。

一個天天發“哈哈”“么么噠”“萌萌噠”的人,別人會覺得你只會搞笑賣萌,沒什么實力。

在印象管理中,人們會利用熱情與能力的補償關系來達到提升能力或熱情的目的。

當人們想要表現更高能力時,會降低自己的熱情表現,而當人們想表現出更多熱情時,則會降低其能力表現。

在網絡交往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能力還是熱情往往取決于對象的地位和自己關系維持的動機。

一般來說,高地位的人要盡可能展現自己是高能力的,低地位的人要盡可能展現自己是高熱情的。

如果在一個微信群中,如果自己地位較高,自己就必須表現出較有能力的樣子,那就不能太“呵呵噠”了。

而那些地位較低的人,最好表現得熱情一點,即便你自己很牛逼,那也不能跟領導比能力。

當然,情商高的人,會適當去平衡熱情與能力的關系。

即便自己比較牛,在表現出自己有能力的同時(比如,發言不多),又不失熱情(偶爾賣個萌,來一發表情)是極好的。

即便自己比較弱勢,也不卑不亢,不一味地“嗯嗯”,偶爾裝一下高冷,也未必是件壞事。

語言交流除了是藝術,同時也與人的性格使然。

有的人,天生就沉默寡言,你和他聊天的時候,他是發自內心的回個“嗯”和“哦”,你最多悄悄翻個白眼。

還有人,天生是自來熟,你還能一竿子打死么?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