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聽力練習是很特殊的一部分,口語、閱讀、寫作的練習至少可以說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而聽力總是用功很多卻提高很慢。
聽力練習特殊在哪呢?口語、閱讀、寫作的節(jié)奏完全是自己把握的,不熟練可以慢一點兒熟練了可以快一點兒,但聽力的節(jié)奏卻是而由說話的人決定,不熟練就完全跟不上聽不懂。如果用考試分數(shù)來評價,口語、閱讀、寫作在不熟練的時候總還是能得些分數(shù)的,而聽力在不熟練時很可能得零分,所以就顯得收效甚微。
聽力作為一種外語能力特殊在哪呢?《思考,快與慢》提出人有兩種思維模式:無意識的系統(tǒng)1和有意識的系統(tǒng)2,前者快,后者慢。口語、閱讀、寫作在不熟練時可以動用系統(tǒng)2來處理,在非常熟練之后也可以逐步切換到系統(tǒng)1。而聽力,在不熟練時也只能用系統(tǒng)2來處理,但是系統(tǒng)2太慢,慢得連正常語速都跟不上,所以就聽不懂了。
我認為,系統(tǒng)1的語言處理能力和現(xiàn)在流行的自然語言處理算法有點類似:通過大量語言樣本的訓練,算出詞與詞之間的轉移概率,比如當聽到單詞X時,事先估計好“X后面出現(xiàn)單詞Y的概率是多少,X后面出現(xiàn)單詞Z的概率又是多少”,然后當聽到下一個單詞的時候直接排除那些出現(xiàn)概率極小的,只在概率較大的幾個單詞中匹配一下哪個才是我聽到的單詞。
有時候還需要向前推測:我聽到一個單詞,沒聽清楚是什么但發(fā)音還停留在腦子里,并且下一個單詞聽清楚了是Y,那就根據(jù)轉移概率判斷一下Y前面的單詞出現(xiàn)概率較大的是哪幾個,和先前聽到的發(fā)音匹配一下。
系統(tǒng)1的整個匹配過程是無意識的,不需要分析句子的語法,甚至不需要理解意思,只不過是事先在腦子里已經(jīng)儲存了一張巨大的轉移概率表,機械地用它來匹配聽到的語音。等到一個個都匹配上了,知道是哪些單詞了,我們才動用系統(tǒng)2去理解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那么怎么才能把這張轉移概率表裝進腦子里呢?我覺得,沒有捷徑。
小孩子學習母語時也是一開始什么都聽不懂,要受很多挫敗才能慢慢建立起語言能力,由于連一種語言能力都還沒有,系統(tǒng)2也用不起來,所以母語是直接在系統(tǒng)1里慢慢建立起來的。
相比小孩子學母語,我們學習外語一開始可以動用系統(tǒng)2,已經(jīng)方便太多了。然而為什么我們覺得外語難學呢?因為我們最終還是要建立起外語的轉移概率表,把外語裝進系統(tǒng)1,而這個過程沒捷徑可走,學母語時經(jīng)歷的挫敗還要再經(jīng)歷一遍。然而我們長大了,有自尊心了,自以為聰明了,反而經(jīng)不起挫敗,所以即使學外語經(jīng)歷的挫敗事實上比學母語時要少,我們還是覺得學外語比母語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