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這個世界上認真生活的那一小部分人,所以我們會盡力去琢磨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質的事兒(良好的溝通就是其中一項),慢慢的生活就會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前段時間偶然接觸到了<<非暴力溝通>>,接著反思了自己與周圍的各種關系,意識到必須得做出一些改變才能長時間快樂地相處下去。于是踐行了其中的方法論(可操作性極強),效果還不錯,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下。方法論主要包括觀察,感受,需要,請求4個方面(只看到這幾個詞是感受不到其中所蘊含的力量的),讓我們細說一下吧。
1.觀察(看事實)。
要做到區分事實和評論真的很難,所以才有人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最高的形式',但幸運的是這一能力也是可以習得的。
與自己溝通時,我們可以像觀影者一樣去觀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第三者的眼光去分析,做到盡量客觀。這時候你會發現事情并沒有你想的那么糟。
與他人溝通時,不僅自己要描述事實,還需要去辨別別人話語中的事實與評論,從而更好的了解別人的需求。
其實這一點也是達里奧《原則》一書中他所奉行的基本原則。他說只有深刻的了解事實才有可能產生好的結果。
2.體會和表達感受。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合理的表達感受,究其根源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多次被忽略感受。比如說小時候跌倒了,爸媽總是對我們說“不疼啊,快起來?!边@種情況重復多了,我們也就學會忽略感受了。也是此時才明白為什么教育學家會提出要讓孩子學會難過,孤獨,憂傷,愉悅等情感類詞匯。
這就提醒我們在溝通過程中盡量把感受說出來。如果是開心快樂的,會提升溝通效果;如果是負面的,會讓對方更關注你的感受,從而調整溝通方式,讓結果朝好的方向發展。
3.表達需求。
因為情緒的存在讓大多數人做不到表達感受和需求。也是讀了本書才明白稻盛和夫所說'最可怕的是無謂的情緒'。反思一下,其實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大腦都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這樣是不利于事情的解決的。
此時我們需要調用元認知能力去感受我們的情緒,挖掘情緒中所存在的需求,然后合理的表達出來(要知道我們憤怒的根源在于尚未滿足的需求)。
4.請求幫助。
對于這一點需要強調的是一定要把內容說清楚。比如要什么,不是不要什么。越具體越好,然后等待對方回應。
記得有個好玩兒的例子:丈夫經常外出打籃球,妻子不滿便說:“你能少花點兒時間去打籃球嗎?”丈夫聽進去了,也就沒去了。誰知丈夫還是經常外出,妻子就納悶兒了,為什么他還是沒有時間陪我。一問才知道原來丈夫又參加了一個棒球培訓班。
其實妻子就想要丈夫多陪一下自己而已,可是她沒有明確提出來,結果肯定不好呀。
以上四個步驟看起來也挺簡單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容易遺忘,因為我們大腦長久以來的處事方式不是這樣的。每次和家人溝通過程中都要刻意提醒自己,才能回到非暴力溝通的狀態下來。不過令人開心的是踐行久了也就形成條件反射了,感恩。
平時做足了功課,那么我們不幸福誰幸福呢?愿我們都能高效的和他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