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大學畢業后順利進入某公司當工程師。吃飯、睡覺、上班。固定不變的同事,固定不變的同一臺電腦。
忽然有一天,他開始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樣子?
他辭掉工作,去尋找自己的答案。
學做廚師、做導游、在葡萄園里做摘葡萄工等等許多種工作。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幾個木匠吆喝著合力搭建一座小木屋,一條條,最終歸位成型。那一瞬間他突然看到自己一直在尋找的那個東西:靠自己的身體實踐和汗水,創造出一個價值。找到和自己一樣的一群人,去完成共同的目標。
他當下返回,尋師、學藝,開始自己的木工生涯。一則發布于互聯網的木工房招募英雄帖,使他和同樣喜歡木藝的人聚在一起。從最初兼職性質的玩兒到最后全心投入創制出得到認可的作品。他做著喜歡的事情:把自己的木作技藝分享給伙伴,同時挑戰自己從未嘗試的創造。也憑借所喜歡的事物創造的價值,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做木匠,做農夫,簡簡單單。
女孩自主開店失敗,在躲起來很長一段時間后,她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找到自己內心真正喜歡的東西。機緣下,她參加木工房的課程,每天泡在木工房像從垃圾堆里撿出來一樣,臉上身上都是木頭渣,但她的內心充實而安全。
某天,她進到木工房時空無他人,安安靜靜。陽光照進來,灑在鋪滿木屑的桌面,一顆顆,閃著微光,她突然感動的想哭。覺得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的生命里再也不想離開這樣安靜的陽光和如此靜默而閃爍的木屑。之后,她帶著家當,入股木工房,加入運營團隊。
2
可能每個人,在某個時候,都會問過自己:“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
而要明確這個問題,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斷地嘗試,或人生的某個時刻,生發出源自心靈的悸動。
因為別人的成功可以借鑒,但別人的生活永遠不可復制。
每個人都需要通過自身的探尋,傾聽來自內心的聲音,去發現和明確,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么。
只有在身體力行地過程中,不斷調整,保持敏感,才能找到最接近自己本心的答案。
一些源自心靈的真實感動,會觸動你,使你在這個瞬間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在尋找的是什么。
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能讓心靈感到安靜、踏實的東西,自然就能在那一刻明白,自己所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模樣。
3.
事業輝煌,才學八斗,富甲一方,豪車美眷等等世人眼中對“成功”定義的生活,并不一定就是幸福的生活。
如果沒有把心放在真正喜歡的事物上,廣博的名聲、巔峰的事業、充沛的財富,等等,最終都會令人疲憊和厭倦,無法使人感受到深長的快樂和滿足。
沒有找到自己的心真正喜歡的,不知道內心真正所渴求的,是許多人們眼中的成功人士活得并不快樂的原因。
光鮮亮麗的生活,并不代表幸福的生活。
一名漁夫滿載而歸后躺在沙灘上休息曬太陽的幸福,并不少于一名富翁度假休閑躺在沙灘時的幸福。
每個人喜歡的東西都有所不同,每個人所能過上的生活都千差萬別。
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差別只在于是否感覺快樂。
只要是能讓自己感受到深心愉悅、充實滿足的生活,就是值得的生活。
無須將自己和他人相比。
也不要將別人的所謂成功當作自己奮斗的目標。
因為來到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緣。
每個人都有自己這一世要做的功課。
與其羨慕別人的美好,不如用心修煉自己的幸福。
4.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獨屬的經歷、喜好、品味、才能和運氣。
你可以選擇一份輕松愉快、安定平靜的工作,而不必去做一個財富滿貫但每天事務纏身、壓力巨大的經營者;
你可以選擇專心致志做一名靜默的工藝匠者,而不必去做成名必須趁早的網紅與投機營銷者;
你即可以選擇相夫教子的生活做為幸福的堡壘,也可以選擇自由如風的獨身主義;
你即可以選擇兒孫滿堂做為生活的幸福之源,也可以選擇丁克,結婚但不生孩子……
盡管,我們做出與周圍不同的生活選擇時會承受由此產生的社會壓力,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遵循自己內心的需要,去獨立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能夠感受到快樂、愉悅的生活。
你的心在哪里,你所感受到的快樂在哪里,你所想要的生活就在哪里——孩子的純凈笑臉,老人的安樂健康,妻子丈夫的和睦關懷,朋友的友愛互組,養滿綠植的陽臺,戶外遠足的新鮮……那些所有能讓你的心時時感受到安寧、滿足和小幸福的生活,就都是美好的、值得全心付出和追求的生活。
不要僅僅是為了取得社會或家人的認同,或者僅僅為了獲得某一種身份和光環,而去選擇過自己其實并不想要的生活。
不要放棄聆聽真心,自我選擇的權利。
去過能讓自己的心,感受到無數細微幸福的生活。
如同初春的陽光灑進屋內,你沐浴其中,閉上雙眼,在那一刻所感受到得溫馨,平和,踏實,以及感動。
電影《太空旅客》中,吉姆和酒保相對而談。
酒保:你看起來不快樂。
吉姆:是的。
酒保:如果你想去哪里就能去哪里,你還是會不快樂。
吉姆:為什么?
酒保:因為你的心不在這里。
吉姆:如何才能快樂?
酒保: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