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玉和王祖賢主演的電影《青蛇》可謂是相當經典了。在此之前的人們在歌頌白素貞和許仙的愛情,在此之后,人們卻在構思青蛇和法海的情緣。
李碧華寫的這個故事里,白蛇精明,許仙平庸,青蛇率真,那么法海呢?法海這個人物很值得深究。從剛出現時的凜然正氣、道骨仙風,到最后的形象崩塌,這背后的原因,我將其歸結為——單純。
單純?他哪里單純?他就是一個渣和尚!
在影片的一開頭法海遇到一個蜘蛛精,蜘蛛精性情和善,但法海卻認為神人鬼妖四界,等級有序,不可魚目混珠、偷天換日,毅然將妖精收服壓在亭子下——他善惡不分。
回過頭來看到蜘蛛精的佛珠,心有疑慮卻不肯承認,還沒想清楚就又要去收青蛇和白蛇——他有錯不認。
一直以來清心寡欲,然而在紫竹林里看到村婦的裸體后,就欲火焚身,再也靜不下心——他有色不戒。
為消除魔怔,法海支開昆侖山的仙鶴,逼迫盜取靈芝草的小青助他修煉歡喜佛,增強定力——他狡詐無恥。
說好助他修行就放小青走,在瀑布之下,法海用意識幻化出的大蛇與小青共赴云雨,斗了十幾個小時后輸了,氣急敗壞下,竟對小青起了殺心——他言而無信。
為收妖法海找到許仙,許仙卻不肯幫忙,扔掉了佛珠要送走兩蛇,法海氣急把許仙抓到金山寺逼其出家,引誘兩蛇——他不擇手段。
他說許仙為紅塵情色所困,逼他放下一切,逼他接受自己一直以來被灌輸的價值觀,但他自己卻沒有做到——他雙面標準。
看到兩蛇掀起的洪水失控沖向百姓,他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指責兩蛇,卻不愿反思,這明明都是他造成的——他剛愎自用。
法海明明是個反面角色吧!在他的夢里,那些光滑的小蝌蚪不斷重復的“色戒色戒,有色不戒;善惡不分,有怪莫怪;紅塵紅塵,顛倒鬼神;六根不凈,哎呀出家人”,說的就是法海。
是,他的確是個反面角色,但他犯下諸多錯誤皆是因為他單純——他還沒有長大成人。
影片中的法海作為大蟒蛇神的轉世,自小在寺廟長大,修煉二十年法力就達到高深莫測的地步,成為了金山寺的住持。他一直以來接受著最正統的教育,被賦予最偉大的使命,并取得最完美的勝利,他的經歷過于單純。
法海一直清心寡欲,直到看到了村婦的身體,他心底的情欲終于掙脫束縛,跑了出來。清規戒律要求戒色,故而他將這情欲稱之為魔怔。
初識情欲,不懂消解,他要青蛇助他修煉歡喜佛,增強定力。若沒有那句:“姐姐就是這么對老實人的,老實人可喜歡了,為什么你會生氣”,他或許不會選擇小青,而情愫已經產生,他卻一無所知。
從來沒有失控過的法海沒想到自己會亂,當水中冒出氣泡時,法海深知不妙,卻再也抑制不住。
在小青的嘲笑下,輸掉了的法海氣急敗壞,起了殺心。因為前兩次相遇,兩蛇都在做善事,故而他放任她們在人間生活,此次因為青蛇,他設計出手。許仙不配合,他就把許仙抓到金山寺,有了許仙,不怕兩蛇不來。他說許仙為紅塵情色所困,其實也是在說他自己。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言而無信、設計捉妖、斗法移山,都只是出于自己輸給情欲的憤怒,出于自己竟然輸給低賤的妖的憤怒,而自大如他把這憤怒轉移到了青蛇身上,進而遷怒白蛇和許仙。
此時,小青對法海的崇敬、愛慕,皆因為他是非不分,顛倒黑白而消耗殆盡,剩下的,是鄙夷,是不屑。
看到兩蛇掀起的洪水失控沖向百姓,他內心甚至十分慶幸,這下有充足的理由收妖了。然而,看到白蛇產子,他又開始懷疑。妖也可以修煉成人么?神人鬼妖,并不是等級有序的么?自己口口聲聲要收的妖竟然是人?自己一直秉承的原則錯了?
他的認知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他開始自我懷疑。思緒混亂之中,他來不及想救百姓,救金山寺,或者救白素貞??吹嚼追逅獡粝虬咨邥r,他去救白蛇,卻只救出孩子沒救出白蛇,去救白蛇時又沒顧全金山寺,讓所有依靠他保護的和尚全部淹死。他來不及梳理,來不及反應,來不及思考,看到青蛇殺死許仙,還習慣性地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她。
所有人因法海而死,為何他不肯認錯?他不是不肯,只是他并不知道一切究竟是怎么發生的,到底是哪里出了錯。
一開始就錯了。法海糊里糊涂地接受著別人的價值觀,肩負著各種使命,卻并不了解自己堅持的到底是什么,也不了解人的世界,更從來沒有真正認識自己。
自小修煉,經歷干凈如白紙,他被教導要放下一切,世間一切皆是虛妄,但沒有經歷過,如何放下呢?不懂欲望、不懂羈絆、不懂感情,還沒有嘗過人間種種就出家為僧,一味遵循戒律清規,卻不懂這些規定究竟是為什么,一旦出現干擾,就方寸大亂。
白素貞說他沒有凡人的感情,已經達到佛我合一的境界,這純屬放屁,他只是還沒來得及經歷也沒有人教罷了。他就像一個好強莽撞的大男孩,不會認錯,不懂情欲。
嘗過人世間的種種滋味,懂得世間繁華和樸素的本質,才能看破紅塵、淡然處之、置之度外;經歷過起伏跌宕、欺瞞背叛,才能做到包容和慈悲。現在很多人年紀輕輕、資歷尚淺,就把“知足常樂”“平淡是真”掛在嘴邊,又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欺瞞呢?
青蛇說他也殺了很多人,他終于承認自己有錯——“原來我也是先功后過”,這句話對于別人來說并沒有什么,但是對于法海來說,卻是一次沉痛的領悟。
金山寺毀,青蛇離去,最后喚的那一聲“小青”里藏著多少挽留?犯下大錯,帶著孩子獨自生活的法海,會逐漸懂得世人情感的糾葛與復雜,到最后,他真的會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嗎?
這部電影我看過很多遍,里面的四個主角都很值得探究。原本小說里的許仙比影片里的惡心,影片的結尾比原本小說干脆。故事本想闡釋“人間是否有情”以及“情為何物”,但反映的人性和哲理引人深思。這部影片遠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