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書有緣是一種福氣,與書有緣永遠不會俗氣。讀書的人在讀書求知的過程中漸漸解脫了自己、慰籍了自己、充實了自己、實現了自己。在今天,能有一份恬淡的心情去讀書,尤其是讀名家名著,本身就是一種至高的享受。
最有價值的書就是經典,少讀點都行。讀書要先讀一些名著墊底,盡量要把底墊得結實一點。墊什么樣的底,就會建什么樣的樓。
對于名著不能平均施力,一段時間只能死啃一本,附帶著集中閱讀與它有關的書籍,務必把這個制高點完全占領。這是一個似慢實快的辦法。如果本本都是泛泛而讀,到頭來就像愚熊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滿地狼藉卻食不果腹。應該反過來,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氣穩地反復咀嚼。那么用不了多久,你的學問規模就有點樣子了。
讀書的起點要高,直接從經典作品開始。卡爾維諾談經典的兩句話,一是初讀就像是重溫,二是重溫就像是初讀。大師畢竟是大師,所展現的精神世界豐富而深邃,常溫常新。讀經典就像是回到久違的真正的家,這就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故鄉,而經典則是帶領我們回家的向導。
人的智慧一部分來源于自身實踐,一部分來源于讀書。讀書的價值不在于它的功利和實用色彩,而在于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長見識,全面提高一個人的綜合素質。
讀書這條道路上,沒有速成的捷徑可走,很多東西需要我們靜下心來,長時間地去思考去領悟;需要我們潛下心來,踏踏實實感悟一點東西。
很多時候,書中的幾句話,就是一種靈感,就是一個點子,就是一套解決問題的辦法。讀書是讀者與作者的心靈交融。他們不向你索取什么,卻給你無窮的樂趣、安慰和鼓勵。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你徜徉其間,與大師對話,與思想同行,可以開闊眼界,增加知識,滋潤靈魂,充實生活,使人生快樂。
讀書貴在用心,貴在消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囫圇吞棗不可取。讀書要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點到面,由實踐到理論整合推進;以研導學,學研相長,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同步前進。
作為教師,讀書心態要積極。當某種陰暗現象、某種困難出現在你面前時,如果你去關注這種陰暗、這種困難,那你就會因此而消沉,但如果你更加關注著這種陰暗的改變、這種困難的排除,你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心中充滿陽光、充滿力量。作為教師,只要想讀書,什么時候都不晚。只要你播種耕耘,你都能夠收獲希望。積極的心態不但會使自己充滿陽光,也會給你身邊的人帶來陽光。
讀書要虛懷若谷,切忌讀得不多就驕傲自滿起來。眼光短淺的人容易自滿,不謙虛,自以為學識多多,孤芳自賞。有人以自己讀書多而自鳴得意,更有人以讀點書而沾沾自喜,難免東一榔頭西一棒錘,到頭來往往竹籃打水一場空。
凡事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應處事虛心請教別人。一個人缺少謙虛就是缺少知識,也許你在某個學科已經滿腹經綸,也許你已經具備了豐富的教學技能,也許你已經成為教學骨干、教學能手等,但是對于新的學生,對于新的課程,對于新的課堂,你仍然沒有任何特別。你需要用空杯的心態去重新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現在的、別人的、正確的、優秀的東西。
讀書要善于思考??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讀書,只是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固然不行;光讀書,不思考或不作深入思考,也不行。不思之學,學到的只能是個別詞句,而非精神實質,那不僅徒勞無益,甚至可能陷入盲目性。這樣的讀書,就有悖于讀書的初衷了。
讀書不能泛泛而讀,經典要精讀。通過精讀,鞏固和深層次地掌握知識,把自己的思維引向深入。思考要力求創新,將自己的思維禁固,必然導致不能前進。讀書的過程應是思考的過程,在思考中讀書,在讀書中思考。拿到一本書,先大體了解一下書的內容,然后合上書,給自己提一些問題,自問自答:書上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對于讀書過程中遇到的疑難,更應窮追不舍。質疑求解的過程中,你會體味到讀書的真諦。
長期不間斷地讀書。讀書一定要有感覺,即先有讀書的興趣,然后才去讀書。然而不能不感興趣就完全不讀這方面的書籍。對于感興趣的書籍可以自主選擇來閱讀,不感興趣的要強迫自己讀進去,我讀《禮記》《山海經》,就這感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憑一時的興趣進行的閱讀是不能從閱讀中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的。
盡快讀完一本書。讀書有個禁忌,不能隨便翻幾頁就不讀了,這樣讀書就等于浪費時間,獲取不到知識。讀書時要一不做,二不休,一鼓作氣認認真真將它讀完。飯要一口一口地吃,方能吃出滋味,書要一字一句地讀方能讀書意義,切莫囫圇吞棗。
讀書是一件實踐性很強的活動,不實踐是絕對不行的。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必然能明白得多些。讀書要堅持下去,要形成一種習慣,要形成一種生活方式,要有不讀書渾身就不舒服甚至是半夜醒來找書讀的境界。
教師專業成長最快的方式是什么?寫作。在閱讀的同時,對于那些精彩的句子段落要標出,做好筆記,隨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是一個直接積累知識的過程。雖然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佳話,但亦有讀書過萬卷、胸中無適主的訓誡。有人讀書無數,卻失去了自我的主張,成了書呆子。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看了書,勤做筆錄勤做摘要,要能夠融會貫通,才可百家觀點盡收一心。讀書沒有札記等于白讀,每一本書讀完以后盡量結合自己的經驗寫總結??疵靼琢伺c寫出來是兩碼事,只有寫出來才能加深你對這本書的理解;也只有寫出來,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
不動筆墨不讀書。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我們讀書只是眼觀,留不下太多的印象。不如把需要精讀的書用讀書筆記和讀后感的形式記錄下來,讀書動筆,收效自然會顯著。根據這樣的讀書觀,王力先生提出了4點讀書方法:
①要讀書的序例,即序文和凡例。序例既是對整本書主要內容的簡介和優點之評價,也是最切合實際的導讀。
②要邊讀邊摘讀書筆記。閱讀時,隨時在書的重點、難點和精彩之處畫線或做各種符號,這叫做圈點法;在文章天頭、地腳、左右空白等處,寫點評、做賞析,這叫做品評法;把精彩句段分門別類地搜集整理到本子上,或是卡片上,以便隨時借鑒使用,這叫做摘錄法。這樣做能養成和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
③在書上作眉批。眉批的內容很多:可以評好,也可以評不好;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評為什么好,為什么不好。也可以發表個人見解:同意什么,反對什么;為什么同意或反對。還可以借題發揮,由此及彼,談自己的收獲和感悟。
④寫書評或讀后感。看一本書如果自己一點意見都沒有,可以說你是沒有好好看。試著把書中的內容和自己的想法講出來,再自然轉化為書面表達,這就成了一種練筆的過程。把摘錄的內容、眉批的文字同自己的總的感受、收獲結合起來,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全面系統地對整本書內容、觀點、構思、文字作一總評式的回顧。這種方法既有利于加深對所讀之書的全面理解,又有助于學用結合,知能轉化,更能培養和提高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
教師個個能學會寫作,人都是在寫作中學會寫作的。每個教師都能成為寫作高手,以寫促學,以寫促閱讀,以寫促研究,以寫促工作水平提升,以寫促教師師德提升,以寫促教師能力提高,以寫促教師深挖天賦,以寫促教師勤奮,以寫促教師養成良好的習慣,以寫促教師提升生活品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方式比寫作更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 ? (文章來源:轉載自公眾號方正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