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很多關于婚姻的文章,作為一個局外人,除了聯想起錢鐘書先生在《圍城》里說的那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我實在難以發表多余的言論。
前幾日偶然得到一本老舍先生的《離婚》,看完感慨頗深。
老舍先生筆下的故事,大都取材于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平民。他將市井氣十足的小民生活,繪成有聲有色、有血有肉的大千世界,還原了最真實的人性。
主人公老李是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的縮影。他對官場上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深痛惡絕,卻不得不為了守住這個能填飽一家人肚子的金飯碗,也與那群陽奉陰違的人同流合污;他嫌棄自己鄉下來的老婆,認為她土氣不入流,缺乏他心里的羅曼蒂克的感覺,但真若是提到離婚,他又拿不定主意;他看不起身邊那群狐朋狗友,覺得他們勢利、虛偽,可是連得罪人的勇氣都沒有。老李一生都把自己關在虛構的理想國里,一個沒有他所厭惡的一切的天堂。而支撐這個理想國的只有他愛慕的鄰居馬少奶奶。直到他最后發現,夢中情人馬少奶奶也向現實妥協,他的理想國轟然塌陷。
老李最終還是沒離成婚。
我們絕大多數人和他一樣,討厭眼前的茍且,卻又不得不保持并繼續茍且下去。
在這個雞湯泛濫的時代,我們聽了太多太多這樣的話:你必須怎樣,才能怎樣。只有這樣,才能如何如何。我們總是在被猛灌一大口雞湯后,以為自己是超人,是奧特曼,可以改變世界似的。然而現實是,所有打過的雞血都變成了淚,流到自己心里去了。因為最后我們都不得不向現實妥協。還記得曾有人問過我,成長是什么?我回答,成長,就是把我那顆看童話長大的玻璃心一點一點揉得支離破碎,并使我逐漸接受的過程。
有時候挺愛看點毒雞湯,毒是毒,但挺有味兒啊,至少說出了自古以來文人墨客不敢明說的真相。比如,生活除了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茍且,以及以后的茍且。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雞毛。我這樣說,不代表人生就只剩下一種消極的態度。《菜根譚》有言,“真味是淡,至人如常”。比起雞湯,我更愛喝點白開水,也許那種最清淡純粹的味道更讓我清醒,而雞湯,有時候會膩得我頭暈目眩,反而找不著方向。
我開始漸漸去體味生活的真相。也許就像陰與陽,正與負,任何事物都是都相對的兩部分構成的。存在即合理。我們改變不了世界邪惡的一面,我們不可能推翻掉世界上的所有黑暗,只讓光明永存。若是我們一味強求,一味盲目地活在自己虛構的世界里,最后只能像老李一樣,悵然若失。
曾聽過一句話,“真正的成熟,是你知道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看清本質,也許反而能讓我們少一分抱怨,多一分坦然,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