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 | 忘記陰雨天的憂郁吧,好好祛濕才是正經事!

六月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善變。

善變的六月,總是讓人猝不及防。說好的陽光明媚氣溫回升,維持了短短幾天興許就突然變成陰雨天氣和氣溫驟降。綿綿長腳雨,像極了24小時不間斷地補水噴霧,過量的持續補水加上沒有陽光加持,心情也就微妙了起來。陰雨天氣可不只是心情微妙起來,更加明顯的——濕氣,帶來的健康問題可能也會現出原形。

濕氣是什么:

濕氣其實是中醫的一個概念,基本上是指身體能量的異常狀態,導致流體型物質的病理積累。

濕氣具有哪些身體表現:

○ 經常流鼻涕、咳嗽;

○ 身體水腫,腫脹;

○ 體重增加,新陳代謝緩慢;

○ 長期含水或粘稠的糞便;

○ 慢性關節疼痛;

○ 濕氣也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殖和泌尿生殖系統。

總體來說濕氣影響人體,出現各種異常,如遲鈍困倦身體四肢沉重,影響解我們的情緒,造成模糊頭腦,記憶力問題,難以集中精力,食欲不佳,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等。

為什么濕氣會形成:

濕氣會延伸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從皮膚下層、肌肉與器官周圍覆蓋的纖維外衣。如果此時免疫系統低下我們就會生病,但是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所以對于濕氣形成的程度不一樣,當我們選擇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濕氣。

最常見的濕氣產生的原因:

○ 加班開夜車無法避免,甚至養成了晚睡綜合征;

○ 基本睡眠時間無法保證,生物鐘混亂內臟器官無法得到有效休息;

○ 辦公室久坐,缺乏每日必要的鍛煉,代謝系統減緩;

○ 重口味菜肴隨心吃,酒精攝取過量,腸胃循環差;

○ 長期呆在環境潮濕的地方,不注意身體的干燥,濕氣入侵。

飲食:

飲食是產生濕氣的重要因素,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削弱我們的消化能量。當消化能量較弱時,會發生濕氣。因此,通過加強消化功能可以改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如果你吃生食或者沙拉,記得用一杯涼茶跟著。遠離油炸食品,加工食品,精制糖和肥肉。

環境:

濕氣會通過我們的周圍的環境滲入我們的身體。因此,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濕氣癥狀在多雨天氣常常更糟。所以,如果你生活在一個非常潮濕的環境中,要特別小心,建議使用除濕機。同樣,也不要坐在濕冷的地面上。

遺傳:

一些人對濕氣具有天然的傾向。如果你一直被濕氣所困擾,那么這意味著你需要改變你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此外,來保護你的消化能量可以抵御濕氣。

如何擺脫濕氣:

一、改變飲食

腸胃系統關系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食用健康適宜的食物是加速體內代謝排出濕氣的很好的一種辦法。

二、MOVE!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愿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讓運動幫助身體打破濕氣的束縛吧!每天至少鍛煉30分鐘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三、多喝水

What?喝水居然可以祛濕?對!因為水沒有卡路里,并且讓你充滿飽腹感,還會提高你的新陳代謝!幫助你的身體清除毒素。但是如果你正在感冒,請不要喝冷飲,會使濕氣更加嚴重。建議喝室溫飲料或熱涼茶,熱水的溫暖通常可以幫助身體干燥,并帶走身體中的一些濕氣,最后得到平衡!

四、保持愉快心情

愉快的心情會調節體內分泌,健康的體內分泌帶來器官的正常運行,心情身體都通暢才能和濕氣say goodbye。

五、補充天然益生菌

酵素可以幫助你輕松祛濕!因為酵素由多種水果和蔬菜萃取發酵而來,營養均衡,富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能起到很好的潤腸通便、清除毒素、增強腸胃免疫力、恢復腸胃功能及水分代謝等功能,令人體器官的有序運轉是保證身體代謝的有效方式,對體內濕氣有較強祛除作用。

建議體內濕氣重的人堅持補充酵素同時配合多喝水,這樣可以有效促進吸收及代謝循環,祛除體內濕氣,增強身體抵抗力。同時幫助人體正常的營養吸收,緩解腸道壓力,維持腸道正常的pH值,維持健康的腸道菌群,幫助規律排便,幫助身體排毒。

扯白這么多,

快快對號入座行動起來吧~

忘記陰雨天的憂郁,

好好祛濕才是正經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錦瑟流年(目錄)——————————吳喜看見這情形,也一下慌了神,哪里的血? 疾步便要去傳太醫,那邊廂經天已經奔了...
    玉樓人醉閱讀 355評論 0 3
  • 【閱讀筆記】《父母效能訓練》- 讓你和孩子更貼心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著:〔美〕托馬斯. 戈登 譯:宋苗 我非...
    塵埃落定2016閱讀 270評論 0 0
  • 死亡這個話題太沉重,每個人都諱莫如深,諸多禁忌,不愿意面對一個事實,人終究會死亡,生與死的距離有多遠?而這段...
    芳芳_4a89閱讀 253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