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078 2016-6-22
請根據下面的材料,寫一篇文章。
在閱讀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在寬廣無垠的網絡空間中汲取知識;你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悅讀”有形有色、有聲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繼續手捧傳統的紙質書本,享受在墨海書香中與古圣今賢對話的樂趣……
當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開闊,個性鮮明,在閱讀方式的選擇上不拘一格。請圍繞自己的閱讀方式,結合個人的體驗和思考,談談“我的青春閱讀”。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 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鮮明;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S點評:嘗試分析所謂現代新形式的閱讀,對成長的影響。有哪些變和不變的地方。有哪些逃避不了的挑戰。
思路:
按照S的思路,我把它分為幾個點:新形勢閱讀、特征、優勢、缺點,以及從成長的角度來看,對我們有什么影響。
本以為列出提綱就可以閉著眼睛碼字了,結果寫著寫著就產生了很多新的想法。
但愿這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一不小心就寫了那么多字。
新形勢下的閱讀體驗
新閱讀方式
智能手機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手機閱讀越來越便利、閱讀的途徑也越來越多。
最開始是手機下載電子書,或者去指定的網站在線閱讀;到現在,微博、微信、以及各種客戶端,成了閱讀的新途徑。我們可以通過微信讀小說,通過微博讀新聞,通過各種客戶端讀書、讀雜志......
甚至,哪怕你只安裝了殺毒軟件(360)仍然可以讀新聞。
電子書
起初,很多人以為手機閱讀的興起,會讓一些電子書淘汰;但kindle似乎卻是一個例外。
前面我說,很多軟件都有閱讀的功能,那是越做越廣;但kindle做的是減法:只能讀書。
新閱讀優勢
閱讀快
閱讀不再是讀書人的專利,現在,任何人隨時隨地都能開始閱讀。
也許有人會覺得:很久以前,讀書就不再是讀書人的專利了啊!
其實,讀書還是有“門檻”的:首先,你得有書吧?然后,當你想讀的時候,身邊要有書吧?
我有很多朋友,別說手邊沒有書,他們的家里也很難找到一本像樣的書。所以他們每次來我家都會感嘆一句:你的書真多!
以前,不買書、不下載閱讀軟件的人,每天的閱讀量都十分有限;而現在,只要裝了微信,誰都會花時間去閱讀公眾號。
因此,閱讀的范圍也更加廣泛,不再限于讀書,還包括讀公眾號的內容、讀長圍脖。
互動快
讀紙質書的朋友都知道:作者和讀者,基本上是處于兩個世界。除非作者搞簽售、或者參加什么活動,而你恰好在現場,那么你們才有機會進行交流。
80年代曾經流行過寫信,很多編輯部都開通了讀者信箱。后來漸漸稀少了。但是,當年郭敬明出版《幻城》的時候,編輯部也開通了讀者信箱,還把那些寫得很優秀、很感人的信,編撰成一本書,名叫《幻城之戀》。
在隨時隨地都能通過微博微信、跟作者進行“勾搭”的現在,很難想象寫一封兩個月都沒有回音的信,是什么感受吧?
(注意:不是寫電子郵件,也不是快遞,是真的寫信)
分享快
只要有wifi,我們讀了什么東西,馬上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裝逼,或者丟到微信群里。隔夜之后的“熱點”就不再是熱點了,所以要趕快。
門檻低
閱讀方式變了,寫作的方式也會跟著發生變化;同樣,寫作方式變化了,讀者也會產生變化。
以前,“作家”可是個很高雅的稱號,就有點兒像現在的公務員。只要聽說“這個人出過一本書”,那么就會受到敬仰。
韓寒剛出道的時候叫什么?“少年作家”!
所以,他后來輟學真的很讓人大跌眼鏡——作家啊,高材生啊,一言不合就輟學?作家協會的人坐不住了,時不時就有人寫文章討伐韓寒。韓寒呢,借著博客(當時還沒微博),寫了一篇《文壇是個屁,誰都別裝逼》,爆紅網絡。
如果說,韓寒一炮而紅讓很多傳統作家緊張,那么,網絡寫手的興起,更是讓他們始料未及。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很多作家的書賣不出去了,大家都讀網絡小說去了;后來又一窩蜂讀青春小說,現在貌似開始轉向“你其實不努力”“你的努力都不會白費”和“你的青春真迷茫”之類風格的書了。
但是,在現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誰沒發表過幾篇文章啊?
也沒多少人以“作家”自居了,寫得好的都叫“自媒體”,或者網紅,或者知識型IP。
新閱讀挑戰
碎片化
剛接觸微博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關注了各種“心靈雞湯”。因為,你想,一百字就講出來一個大道理,多么了不起啊!
后來,參加一位臨床心理咨詢師——考拉小巫的分享。我問她:為什么那些雞湯文,看上去都很有道理呢?
小巫說:他們直接抄的心理學啊!
只是它們把里面那些邏輯、結構砍掉了,撿了一些毛邊角料。所以我們乍一看,很有道理;其實很少有可行性。
但是,現在很多人連一篇長文章都讀不完,還有能力去讀真正的心理學嗎?
因此,雞湯文正是迎合了現代人的碎片化閱讀習慣。
也可以說,正是這樣的小文章,培養了現代人的閱讀習慣。
信息爆炸
我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簡直以指數級增長。
因此,那些信息要進入我們的視線,勢必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我們就像幽閉在深宮的皇帝,只有通過身邊的人來接觸外面的世界。
我們讀什么新聞、看什么文章、追什么熱點,很大程度上都受朋友圈影響。所以,很多大牛——比如大熊,比如秋葉,就時常說:檢查一下自己的朋友圈,看看身邊都是什么樣的人。
成長:利用一切
不管新閱讀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變化,我們最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成長呢?
我覺得有兩條路:
其一:我們可以選擇拒絕。
不是很多人都會采取這樣的措施嗎——定期斷網、關閉朋友圈、關閉手機,然后靜靜的讀書、冥想;
比如買一只kindle,這貨雖然長得像平板電腦,但它唯一的功能就是讀書。
這也是為什么我會在手機安裝了kindle軟件的同時,還會花錢去搞一臺kindle回來。
其二:我們也可以選擇擁抱這些工具。
我們可以通過手機閱讀電子書,通過微信和作者交流、分享,通過知乎提問,通過分答找專業人士請教......
我印象中,最能利用新閱讀方式的人,是蕭秋水老師:她利用豆瓣存書、分享書單、寫書評;利用微博發表感觸、和粉絲互動;利用微信公眾號寫文章;利用在行約見小伙伴;通過分答,把碎片時間拿來分享心得......
甚至,她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工具,特地去買了很多蘋果的原裝配件。
我羨慕蕭秋水老師,并不是羨慕她很豪、什么都用蘋果;只是覺得,她能夠駕馭這些工具、而不是被其所困。
比如我就不敢用iPad來讀書,因為總是忍不住想玩游戲,所以干脆把它給老媽,我自己用黑白色屏幕的kindle……
但是,kindle也好,iPad也好,如果我們的關注點放在“成長”上面,就需要去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
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不斷選擇和舍棄的過程。
你選擇“拒絕”,那就不妨試試定期關閉手機,或者用kindle代替平板電腦;你選擇“擁抱”,那么,就把手機,iPad里面的功能,充分用起來吧!
讓它們幫助你,塑造出更好的自己。
宇楓
201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