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問答 | 體驗一款應用時,怎么用產品化的思維去分析呢?

注:本系列為個人問答系列,?會針對一部分問題,給出自己的理解和回答。

問題:體驗一款應用時,怎么用產品化的思維去分析呢?

產品經理的手機里都有很多APP,但使用頻次比較低,很多可能只用過一次,從什么角度分析產品的優劣,以及和競品進行分析呢?

個人回答

大多數小伙伴,APP都是體驗后,去理解,再去分析。
這也是我之前的方法:

  • 「先體驗這個功能畫個圖 ->了解功能設計的目的 -> 思考目的背后的原因」
  • 然后我得到了很多知識點:“產品可以這樣或那樣來設計”“這個目的有這樣的解決方案”
  • 也是從What出發(界面展示的結果),了解How是什么(這么設計策略),最后去思考它的Why(為什么這么設計)。

后來慢慢我覺得這樣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

  1. 雖然我學習到了很多的知識,但是如何運用這些知識會遇到很多問題,它的Why你未必用的上,因為沒有人在別人產品已經占據市場的時候,采用一摸一樣的Why,去解決同樣用戶的痛點。(PS :注1)
  2. 因為同樣類型產品會有不同的目的目標指標,同一個目的有很多方法策略,同一個方法又能作出很多的設計方案。那這么多的設計方案,自己的產品用哪個?哪個設計是最好的? 憑什么這么認為? (PS:注2)
  3. 這時候邏輯會斷檔,那咱們就上線測測數據把,咱們不是有MVP和A/B Test嘛,一個讓我們快速驗證,一個讓我們快速測試。
  4. 但這里面有一個坑,就是「量子不可測原理」,在測量量子時候,你用什么方法去測試,這個測試的方法就會影響到測試的結果。也就是說,我選擇一個產品方案,但是這個方案一旦上線,所有得到的數據,都是基于這個方法的,就算用A/B Test,其實知識改變了一個其中一個小變量做的測試,那些沒有被你選擇的方案,沒有機會證明自己是更好的。

而我個人建議更好的思維模式應該是:

  • Why為什么這么做;How具體方法策略;What成果,也就是黃金圈法則。(PS:注3)
  • 通過這樣的方法,去思考整個產品里的邏輯,讓整個邏輯貫穿起來。

啰嗦的半天大道理,我講講到目前為止自己的經驗:

一 . 針對真正優秀的產品,是需要花時間去思考它的Why:

  1. 思考這個產品背后行業成功的本質:比如喜馬拉雅,得到APP,提供是語音內容服務。他們產品背后的邏輯是什么,產品的定位是什么,成功原因是什么。
  2. 根據產品/行業的本質,去思考代表這款產品「用戶體驗」最的核心指標是什么。(PS:注4)
  3. 除了核心指標之外,還有哪些關鍵性指標,比如海盜模型AARRR,但是這個模型只是最基礎的部分,還有很多需要精細化的指標,這個可以慢慢深入。

二 . 然后開始真正的體驗這塊產品,理解它的How:

  1. 一款真正好的產品,每個功能都有明確的目的,并且都可以量化的,這就是之前為什么要先想明白「指標」是什么。
  2. 研究具體功能就從最大的功能開始,也就是底部或Top的菜單,從產品本質出發來先想為什么設計這個功能,為哪個指標服務,然后在細拆到二級菜單的每個功能,再拆三級每個功能,但方法都一樣,先去思考這背后的跟產品本質的,邏輯關系,為哪個指標服務,拆解了哪些精細化運營指標。(PS:注5)
  3. 然后再來看產品的展現形式,比如布局,UI設計,這里面也是跟功能有邏輯關系的,但是通常會反饋到很精細化的指標上,反復調優后的結果,一般情況不太容易了解到背后很多功能微調的真正原因,除非有相關產品經理的分享。

三. 對于產品來講,調研的目的是為了運用,不建議因為學習而學習:

  1. 需要把這些理解和分析,提煉成自己的方法論,整理成自己的產品邏輯,拿出來討論,接受挑戰。
  2. 然后再把方法和邏輯拿去自己產品驗證,而不是去照搬功能 ,然后通過數據,讓自己產品落地。

最后強調一下明確自己的目的很重要:是為了職位規劃,還是競品調研,還是行業分析。
要根據自己的目的調整自己的目標和策略。

四. 其他補充:
一般體驗學習的化可以從自己作為用戶的視角出發,感受整個APP的設計,但是這里面有一個問題,我覺得可能是一個悖論,因為如果只是隨便看看,并不是這款產品的深度用戶,很難真正能理解這款產品的好壞。比如:拿簡書為例,這里是 “閱讀的人知識獲取 / 寫作的人分發渠道” ,如果你不是深度內容的獲取者,也不是內容的寫作者,你很難理解每個功能背后設計的真正原因,以及每個功能解決的是什么問題,為什么這么設計,比如為何要提供Markdown編輯器,又比如喜馬拉雅的在線錄音工具以及背后的音頻處理機制,對于喜馬拉雅意味著什么。

以上就這些想到的了,歡迎大家來交流討論。

備注:

  • 注1: 出海雖然可以,但是不同國家的用戶并不是所有痛點都一樣,照搬也會水土不服。
  • 注2: 比如QQ音樂,網易云音樂,都是從聽歌出發,產品定位和策略完全不一樣,一個定位是工具,一個定位是社交,然后產品功能的細節設計有差異化,當然現在QQ音樂也開始學習網易的優點
  • 注3:這套黃金圓圈方法是需要訓練的,因為人的大腦結構就決定了無法從Why開始思考,只有2%的人可以做到。
  • 注4::比如視頻/語音類的核心指標不是點擊觀看的次數,不是觀看內容數量,而是「平均用戶收聽時長」。
  • 注5:每個功能其實都是一種服務,在騰訊一般是不談“功能”的,而是說我為用戶提供了那些服務,我的用戶服務路徑是什么。另外每個模塊不直接談產品設計,交互設計,而是談為用戶創造了什么價值。*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