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的推出,是網絡社交領域的創舉,極大方便了人們了解和展示生活動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朋友圈提出疑議的人逐漸增多,有的甚至考慮或已經關閉了朋友圈,歸納了一下原因,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認為過度展示自己,有點裝。有些人喜歡將自己生活中的某些場景,以圖片形式發到朋友圈,配以文字表達當時的心情。比如,發幾張去某個景點旅游的照片,配以文字“真的好美,后悔來得太晚了”;發一張情人節老公送給自己鮮花的照片,配以文字“這么多年了,依然保持這個習慣,謝謝老公”;發一張自己做的一桌子菜的照片,配以文字“雖然很累,但是感覺很幸福”。
二是認為太多轉發信息,有點亂。有些人樂于將自己看過的認為好的文章轉發到朋友圈,同時配以文字“深度好文,不得不轉”;或者是將自己看到的引起共鳴的一段話轉發到朋友圈,借以表達自己某種人生態度。
三是認為頻繁發布廣告,有點假。這主要指有些人通過朋友圈傳播商業信息。比如,做微商的人肯定會每天發布自己出售商品的信息;做招聘工作的,會發布一些招工用人信息;開旅游公司的,自然會發布一些旅游線路信息。
通過觀察,以及同身邊一些朋友的日常交流,得出一個結論:經常詬病朋友圈的人,往往在現實生活中,有其共同的心理和行為特征。
一是過于理想化的心理,為人苛刻。這些人接人待物時,習慣于按照一個理想化的標準,去要求和評價對象。在他們眼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能有模棱兩可的東西,沒有回旋的余地,不懂得變通。和他人交往時,脾氣合得來的,就會傾心相交,相反,則會拒人以千里之外。
二是缺乏欣賞的眼光,喜歡挑刺。這些人和別人打交道時,習慣于尋找對方缺點,忽略對方優點。比如,他們看到一個身材高挑但皮膚略黑的女人時,一開口就會說道:“這個女人皮膚太黑了!”而善于欣賞他人優點的人則會說:“這個女人身材真好!”對這些人來說,找出他人的缺失、缺點、缺陷、過錯,已經成了他們生活本能和自發行為,是不需要任何暗示的條件反射。
三是優越感很強,不屑于求人。這些人往往因為自己某些方面具備的優勢,比如,學歷、財力、相貌、家庭背景,等等,慢慢養成一種很強的優勢心里。和他人交往時,習慣于居高臨下,指指點點,甚至頤指氣使。他們總是感覺,周邊很多人的社會層次比自己低,自己沒有什么事情需要向低層次的人求助,不然會自降身份。當然,他們也不太愿意去幫助他們認為比自己層次低的人。
其實,朋友圈雖然是個虛擬世界,但活躍在其中的,卻是真實世界中的人。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就有功利,就有比較,更有不完美。這就需要我們以一種包容、欣賞、陽光、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和使用朋友圈。
單位有位同事,只要看到朋友圈有人發廣告,就會點進去看一看,如果正是自己需要的東西,那他肯定會去買。我問他原因,他的回答很值得我們思考:“既然是朋友向我推薦的產品,至少在質量和價格上是信得過的。退一步說,就算質量有什么問題,也不至于找不到人去退貨,況且總歸是要買的,在朋友那里買,是對朋友的一種支持。試問世界上,有哪個人敢說自己一輩子也不需要朋友的幫助?”
和這位同事一樣,我也喜歡點開朋友圈內別人轉發的文章讀一讀。畢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你想在海量的信息中去篩選相對精彩的內容,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既然有人已經做了這項工作,那么我們又為何不去坐享其成呢?試想想,誰閑著沒事,故意轉發一堆垃圾信息去丟人現眼?
在當前這個快節奏和高壓力的社會里,一天工作結束,已是身心疲憊。因為忙和累,我們可能很長時間都沒有和朋友通過一次電話。但身處異地的我們,對朋友的關心之情沒有變,同時也渴望獲得朋友的關注。如果換一種心態去看,朋友圈里各自曬的幸福,其實不正是類似“報平安”,是對朋友的一種寬慰嗎?而朋友去某個景點旅游,又或是做某件事情的感悟,不正好彌補了我們無法親身體會的遺憾嗎?
你可以關閉網絡上的朋友圈,但你能夠關閉現實中的朋友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