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早,晚上 與兒子、岳母一起吃飯。
兒子在吃著姥姥做的油餅說:這個不是很好吃, 還是奶豆好吃.... ?爸爸,一會兒 咱們下去買奶豆 好不好?
奶豆 ? 是什么東東??
唉,又是零食!這孩子 可怎么管啊,老想吃零食,不想吃飯,這可咋整?
其實從2015年 有意識地學習以來,看了不少親子教育方面的書,可是很多時候 現實場景擺在自己面前的時候 還是抓瞎,或者說 一下子就 恢復了“本能”模式:要么就直接吼、要么就粗暴禁止。
這次也是如此,腦袋里的 第一反應是:這孩子又要吃零食、不吃飯,堅決不給他買,控制他這種想法。
可是轉念一想,這也不是辦法,因為這個辦法已經試過N次了,孩子并沒有什么改變。 ? ? ? ? ? ? ? ? ? ? ? ?沒有效果的辦法 不是好辦法,只能說明做家長的 沒抓到這個點。那我該怎么辦呢,這個問題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呢?
一瞬間,我讓自己先冷靜下來,認真思考了幾秒后 有了主意:
我就微笑著問他: 兒子,是不是 奶豆 特別好吃?。?/p>
兒子表現的很興奮 ”是啊,是啊,特別好吃。因為它很甜 也很香?!啊?/p>
“”OK,好吃的東西 大家都喜歡吃, 我也一樣。 可是,你知道不知道,其實食品是有四大家族的:
“”他們分別是:好吃又健康、好吃不健康、健康不好吃、不健康不好吃。 ?”
?“你看像 好吃又健康的食品像 ?很多水果:香蕉、荔枝、櫻桃、火龍果 ,還有你姥姥做的飯:雞蛋黃瓜、水煎包、油餅.... ? ? ? 健康不好吃的食品呢 比如:苦瓜。
那么 你看看 你要吃的奶豆屬于 這四類中的哪一類呢?”
小李先生 想了一下 認真地說: 奶豆 好像屬于好吃不健康的實物。
我點了點頭,“是啊,奶豆好像里面 有挺多的添加劑,不過奶豆 這樣的實物,好像也真的 很好吃,我小時候 也是喜歡吃這樣的食物。 ?
只是 這種不太健康的食物 吃了 太多的話,會影響 我們吃 好吃又健康的東西, 因為 好吃不健康的東西 里面有很多的 添加劑, 這些添加劑 很難被我們 胃工廠吸收,然后它們就會堆積在 腸胃中,時間長了,就造成堵車了, 我們可能會不舒服。 所以說 偶爾吃一點點 還是OK的,吃多了 好像身體會有問題哦; 再就是 像 李先生 這么聰明的小朋友 一定可以找到或做出 ?更多 好吃又健康的東西,比如 你和媽媽 在家里 會自己 ?用雞蛋、奶油等 制作蛋糕,既好吃 又健康, 多好啊。”
小李先生 聽到這句話,更興奮了?
“是啊,我還可以 做更多其他 又好吃又健康的東西...”
一場在以前可能會爆發的小沖突, 在 和風細雨中化解了,這件事情給了我一些啟示:
1. ?第一步,往往是最艱難的部分——保持覺知。在沖動情緒的本能模式 要爆發之前,先告訴自己停頓一下,思考一下有沒有什么更好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習不能帶來相應的改變,也就失去了意義。
2. ? 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是本著 “”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愛、如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 “如何控制孩子 不讓他這么干,遏制他的想法與行為 從而不讓自己生氣”的固有思維模式,那么就會發現 其實 我們的溝通形式(語氣、內容)就會產生很多的不同。
3. ?事情只有被看透本質,才極有可能會合理解決。唯有了解,才能理解。 孩子吃零食的本質 是孩子追求美味的享受,這是一種非常值得肯定的行為, 只不過可能 選擇的東西 不是非常理想, 我們看到這一點 肯定他的需求、欲望 再加以積極的指引,孩子 自己會做出 他想要的選擇。?
即便 不能糾正行為,最起碼 他的感受是被看見、被尊重的,孩子的內心 也會覺得安全、愉悅,未來 有美好的事物 到來時,相信孩子 有勇氣 也有自信去爭取、追求。
嘗試放下恐懼、控制,用一顆成人的頭腦、孩子的視角 走進他們時,我們和孩子會相逢在一片 五彩斑斕、陽光燦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