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羽-中原焦點團隊講師6期堅持分享第1459+87天20221212

『十個基本要訣解讀--五,所有的行為必有其正面動機』

每個人都為滿足自己內心的一些需求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為都有其意識不到的意義,也就是說是有意義的,但他不懂得也沒有能力說出來,因為這些意義是深層的心理活動。

每個人的行為都是當時環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潛意識有很多程序,要確保在每一種情況下給他選擇最多最好的做法,雖然潛意識有時會欠缺周詳。

家長需要把孩子的行為與動機分開,我們可以不接受一個人的行為,但不能不接受其背后的動機,否則會使孩子跟家長對著干,讓家長的引導變得無效,孩子行為的本質有錯或者效果不好,我們應該加以否定,但孩子總是不斷的企圖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我們必須肯定他這樣做的動機。

接受一個人行事的動機,便能接受這個人,因而可以引導他改變行為。找出孩子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加以肯定,再引導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徑。

情緒和動機都沒有錯,只是所選用的做法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情緒給孩子力量和方向,動機維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幫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長的責任。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