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中失火不救的智慧

聽說過森林本來就需要著火嗎?

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難道讓森林火災就這么燒下去嗎?黑背啄木鳥也許知道”,作者是科學記者賈斯廷.吉利斯。

文章說道,科學家認為火災是大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必要凈化過程。偶爾來一次大火,可以給森林“減肥”,可以增加物種的多樣性。火災把濃密的森林變成空曠地帶,讓新的植物獲得生長空間。還說,很多生物就是指望火災之后的森林生活。

據科學家估計,因為政府救火,每年減少了自然水平燃燒狀態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這種人為的干預行為,好像是在保護森林,但是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何種傷害,卻無法計算。

拋開森林之火對生態的影響,有報道說,美國森林管理局現在有時候為了保護一個造價才10萬美元的房子,不得不花費100萬美元救火。更壞的消息是,每年因為救火,會有幾十個消防員犧牲。

有沒有感覺這個情況很熟悉,在經濟世界里,許多地方常常失火,然后政府出手相救。救下來的結果是,感覺自己付出了很高昂的施救代價,卻沒有看到被救者換發新生機的效果。

中國的供給側改革也推行了很久,效果不明顯,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政府不敢讓某些產業失火,燃盡,重新來過吧。

前不久僑興債券的違約、地方虧損乳業貸款還不上的事件中,政府都扮演了救火的角色把事件平息了。這造成了中國的潛在禍患規模越來越大,已經變得非常巨大。

近期,據悉,銀行業總資產達30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40%,規模為世界之最。中國的四大銀行也是全球最大的四家銀行。中國的股票市場即使在崩盤后總市值也達到6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股市。其債券市場規模為7.5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而且增長迅速。

增長速度越快體積越是龐大,越是害怕失火,因為一旦失火,可能是災難性的。應盡快淘汰老舊的產能,給新興的產業騰出空間才是。不能為了保住現有的就業值,政績,而與既得利益集團捆綁在一起,企業一有危機,就跑來救火。結果老的去除不掉,新的無法新生。

計劃經濟不允許著火。單單過去一年,中國政府已動用將近2000億美元救市;650億美元的銀行貸款成為壞賬;金融詐騙令投資者損失至少200億美元;資本外流達6000億美元。結果政府的負擔就越來越重,更是不敢松手。

經濟發展需要顛覆性創新,可是不讓失火,就不允許工廠倒閉,承受不了失業的痛苦,就沒有顛覆性創新的基床,改革如何推進?

金拐棍覺得,中國應該盡快允許失火,少出手營救,重點學會控制,即便在當下會產生大動蕩也應在所不惜。失火是冒風險,不想承擔風險,犧牲一些利益,就希望獲得利益,這種悖論不知道我們還能自欺欺人多久。

救與不救的選擇是一種大智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