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35%的高考狀元來自教師家庭?背后原因值得家長深思

圖片發自簡書App

據統計,35%的高考狀元來自教師家庭。

這背后的原因讓家長們倍感好奇,其實細細思考,答案也不是那么神秘。

首先,思想意識上,教師能深刻認識到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決定性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這道理誰都知道,但教師在工作中最這一點感受最真切。凡是成績好的學生,背后一定有對孩子學習十分上心的家長。而成績差的學生,除去先天智力因素,一般都是因為沒人看管。因此當教師成為父母后,會認真完成自己在孩子學習上的職責。

反觀有些父母,口口聲聲說自己看重孩子的學習,關注的只是孩子的成績,從不曾思考自己應該怎樣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種種難題。以“我不會”,“我不懂”作借口,真的是最低級的理由。

其次,行動上,教師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

為了更好地工作,教師不免要經常讀書寫字,及時自我充電,以確保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孩子在長期耳濡目染下,很早就開始對識字、書本感興趣,也會拿著筆涂涂畫畫,拿書咿咿呀呀。學習的種子早早在孩子心中埋下,待孩子上學后,自然會生根發芽。

而有的家長回家就打麻將,一邊把小孩子扔給手機扔給電腦,一邊還罵孩子不好好學習。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能指望孩子考出什么樣的成績呢?

再次,資金投入上,教師愿意給孩子買大量書籍。

閱讀很重要!這句話幾乎每個語文老師都說過。凡是語文成績好的同學,課外閱讀量必然是非常高的。身為老師,雖然薪資不高,但在給孩子買書上絕不手軟。而所買書籍涉及范圍之廣足以另開一篇文章單獨寫了。

一些家長也明白閱讀的重要,可是落實在真金白銀上,還是舍不得買很“貴”的繪本、立體書等。買起大量的輔導練習題卻非常大方。這真是跑得太偏了。既加重了孩子的學習負擔,對提高語文素養又沒多大益處。

其實呢,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并不是教師家庭的專利,只要家長愿意糾正自己的觀念,主動投入時間和精力學習如何做好父母,你的孩子也可以變得更加優秀!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