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等小七
1.
你發現沒有,人這一生從一開始就是一件沒法選擇的事。
不管我們日后有多厲害,我們也是沒有辦法選擇誰做我們的爸爸媽媽。
而隨著我們長大,沒法選擇的事也就越來越多,身不由己、機緣巧合、陰差陽錯。
一直覺得宿舍管理員是一份非常神圣的工作,他們隨機的一分,對學生來說,撲面而來的可能是親密無間的閨蜜、兄弟,當然也可能就是四年的水深火熱。
2.
對于很多人來說,上大學是他們第一次住寢室,和幾個素不相識的人共享房間。可以說大家互不干擾,互幫互助已經是最理想的狀態了。萬一沒處理好,宿舍矛盾便一觸即發。這也是常態。
有些人很幸運,在大學寢室里甚至找到了比備戰高考時更加努力閃亮的自己,而有的人可能就沒這么好運了,會被不友好的宿舍關系弄得身心俱疲。
曾經聽一個學妹說過一個笑話:
別看我們宿舍就六個人,光我知道的群聊就有三個了。有六人群,五人群,還有一個三人群。
我暗自竊喜我們宿舍一共就三個人的同時,居然想到了“人心叵測”四個字。
舍里其實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周末起得早吵醒了室友,去圖書館學習沒叫上正在睡覺的室友,上課沒有幫忙占個座……宿也許誰都沒有多大的惡意,但大家好像比較容易“不憚以最深的惡意揣測別人”。然后各自分幫結派,各有陣營。
不知道誰錯了,好像也都沒錯。大概是人人都有的驕傲錯了,冷戰也就發展成了孤立,久而久之成為裂痕。一段不健康的宿舍關系開始了。
3.
昨天有個讀者問我該怎么和室友相處。我認真的反復看了幾遍她給我發過來的大段的話。
字里行間看的出這是一個非常有禮貌,且很講理的小姑娘。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都像極了大一時候的我。
我總結了一下,她之所以覺得宿舍生活壓抑和不開心,其實就是因為她不愿意刻意去合群。
堅持早起去上課會被孤立;經常去圖書館自習會被嘲笑;不喜歡組隊打游戲好像都會成為被邊緣化的理由。
這好像已經陷入了一種怪圈:不甘墮落反而成了全民公敵。
在這個過程中,覺得孤獨,覺得壓抑,其實反而是好事,至少說明你比他們優秀。
4.
關于在和室友撕逼之后如何繼續相處的問題,很多人問過我。我的建議其實很簡單:不聽,不說,做自己。
1.不聽就是說不關心那些讓自己覺得煩心的事,不關心彼此的生活,抱著一切與我無關的態度,管好自己,不越界即可。
2.不說就是不在別人面前提起任何和宿舍有關的事。不是有話說“禍從口出”,“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嗎。雖說謠言止于智者,可是畢竟還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更多。
3.做自己就是說你一定得有自己的好朋友,一定要有自己喜歡做的事。
有人說,看一個人怎么樣,就去看看他的朋友什么樣。人與人之所以能成為好朋友,都是有必然原因的,一定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或者是相似的價值觀。有些人,明明不是一路人就不要去刻意迎合,違心的事往往做了也不快樂。哪怕看似是對的。
室友沒法選擇,但是朋友可以選。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一些彼此認同且喜歡的事,才會獲得內心極大的充盈和滿足感。成為自己喜歡的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生活不會一直是散漫而且快樂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就想好以后要做什么,不用具體到每天需要學習什么東西,起碼要有未來一個明確的方向,只有確定了自己的方向,才更容易的選擇自己的同路人,一路結伴前行。
每個人都是一個單獨且特別的個體,所以朋友其實是一種奢侈的關系,經不起消耗。珍惜屬于“我們”的人,足以。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我是等小七,我現在有兩個超級好相處的室友,感覺很幸福。但我也曾飽受糟糕的宿舍關系的困擾,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經歷呢。歡迎留言告訴我。
留言區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