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趣事兒

今天是大年三十,在老家河北過年。走在家鄉的街道上,看著家長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景象,不禁回憶起了一些兒時的趣事。

上小學的時候,從我家去學校的路上有一片大水坑,放學時路過那里經常會去打水漂,幾個小伙伴在地上撿起幾塊扁平一些的石頭或者瓦片,從水平方丈向水面扔出,比一比誰扔的石頭彈的最遠,濺起的水花最多。

圖片來自網絡

在水坑的周圍有一些柳樹,春天的時候我們總會折一些柳枝,把這些柳枝編成環狀,戴在頭上;或者折一段柳樹枝,使勁的揉一揉,把柳樹皮和里面白色的枝條分開,然后抽出里面白色的枝條,剩下的柳樹皮就可以做哨子了,截下一段,一端捏扁削去外面的老皮,一個柳枝哨子就做好了。吹一吹,聲音和喇叭類似,有一種暗啞的聲音發出來。

圖片來自網絡

夏天的時候,村里許多小男孩都會去水坑里洗澡,大水坑的水很淺,最深處也就一米多,小孩子在里面游泳也不會溺水,中午太陽升得很高的時候,總會有許多小男孩在里面撲騰,洗去身上的燥熱之氣。夏天的時候雨也比較多,每次下了一場大雨,雨停了之后總能聽到大水坑里的青蛙那歡快的叫聲,晚上會在青蛙和知了的鳴叫聲中入睡。

秋天的時候哥哥愛去大水坑里捕魚,他一般是用家里的罐頭瓶做為捕魚的工具。拿幾個玻璃罐頭瓶,在瓶子里裝一大塊饅頭,然后在瓶口罩上一塊塑料布,并用一根長繩子把塑料布在瓶口固定,繩子的另一端綁上一根小木棍,最后把塑料布上掏出一個小洞。這樣一個捕魚的工具就做好了。一般我哥哥會做四五個這樣的瓶子,中午放學回家后把它們都帶去水坑邊,他手里先抓緊綁有木棍的一端,然后把綁著瓶子的一端使勁擲到水里,之后把木棍插在岸邊的土里,并記住自己插木棍的地方,這樣等他下午放學回來,就可以去收瓶子,基本上每個瓶子里都有一兩條指頭長的小鯽魚。

圖片發自簡書App

記得我小時候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次哥哥中午忘了去捉魚,我就偷偷的拿了他一個捉魚的罐頭瓶去了大水坑那里。因為人小力弱,我往水里扔瓶子的時候費了好大的勁兒也沒有扔出去多遠,所以我就忘了危險,慢慢向水邊挪過去,期望能把瓶子扔的足夠遠,最后我的腳都陷在了水邊的淤泥里。我越使勁掙扎腳下就陷的越深,最后拽住了岸邊的一叢枯草,才借力爬了出來,爬出來以后我才發現自己仍然沒有忘了捉魚,綁有小木棍的繩子仍舊被我拿在手里。我把木棍插在岸邊,就這樣帶著滿身泥回了家,等到傍晚太陽西斜,我去取瓶子,驚喜的發現瓶子里還有兩條指頭長的小魚。

冬天的時候,大水坑里的水會結冰,這時候,放學路過那里,總是會看看能不能去溜冰。先伸出一只腳在冰面上面踩一下,然后使勁的跺幾下腳,看看冰面是不是凍結實了,可惜我的家鄉地處華北,冬天總是不夠冷,經常會遇到跺腳時踩破了冰面,鞋子里進了水的情況,然后只好垂頭喪氣的回家,被媽媽一頓數落。

可惜現在總是干旱,承載了我童年許多美好記憶的大水坑也早早就干涸了。

小時候我家的屋后還有很大一片打谷場,那時打谷場里堆著許多玉米秸稈兩兩相互支撐搭成的“小房子”,我經常和一群小伙伴鉆到那里面去那里捉迷藏。現在村里的地都是用機械收割,打谷場也就沒有了用場,村里人就在那里種上了樹。

圖片來自網絡

還記得曾經和同學們一起去偷過鄰居家伸到墻外的樹枝上的紅棗;曾經去地里捉過螞蚱,然后用狗尾巴串成長長的一串回家喂雞;還曾經拔了別人家地里的花生,回家趁奶奶燒火做飯時埋在土灶的灰堆里,用燒火時的火星把花生烤熟,然后吃的滿臉黑;也曾經去捉過知了猴,捉回來放在紗窗上,等到第二天早上看到綠色的知了爬出殼……

圖片來自網絡

上學時的勞動課是在村子里的公路兩邊種樹;春游是步行去任課老師家的麥子地拔草;暑假作業是每人交25斤在地里拾的麥穗兒;秋游是去老師家幫老師剝玉米和摘花生;冬季天冷每天是去教室外面丟沙包……

兒時真的有好多趣事,雖然那時沒有多少玩具,但是卻體會到了在大自然中玩耍的樂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