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各大平臺的付費知識內容里,時間管理這個課題幾乎要被講爛了,可是學的人可不一定都嚼碎了。相信不少人聽了相關課程后,生活工作的安排可能依然一團漿糊。
李笑來有一個觀點,時間本質上不屬于你,可以被管理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由此衍生出的方法論極其簡單: 排定事情的優先級,按照"什么重要"的原則管理自己。沒記錯的話,他在不耽誤"正事兒"情況下能夠每天看一部電影——多么奢侈的時間利用。
而近些年患有病毒式蔓延拖延癥的人,十有八九,是把王者榮耀之類不重要的事做在了英文閱讀等正事之前。
其實關于任務安排,我們在小的時候都有類似的經歷。
記得高中地理老師興致勃勃地講自己女兒的"管理"能力,先完成作業再看電視,那叫"先苦后甜";先看電視再補作業,就叫"先甜后苦"。小姑娘理解深入,從來都是寫完學業再看電視,玩的時候沒了內疚感,可以不必分心,倒也盡興。
有意思的是,小孩都能釋放這般"高效能",成年人怎么有那么多的拖延癥呢?
因為小孩的家庭作業是老師每天布置的,完不成隔天就要挨手板,成年人的任務多是自己安排——缺少了外部強制性。
得到新來的美貌大王許岑分享自己的有效學習中有一點,是將所做的任務"嚴峻化"。成年人的復雜世界里只有一個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應的就是一張長長的任務列表: 英文學習、看護孩子、拓展人脈……和李笑來"干一行,愛一行"的洞察類似,我們需要處理工作之外的各種負荷,還要兼顧"長期",多數情況下并沒有選擇的權利。
興趣這種事是小朋友的專利,請接受變老的事實吧。
如果家里的房頂漏水了,估計你也沒有時間等待吧,修房頂馬上會成為任務列表里的最優處理項。哪怕是設置的長期任務,其結果的顯現也和短期無異——大腦對時間的感受其實并不精確。
這讓我想起成年人(被多次強調…)的閱讀習慣——要以問題解決的方式形成知識的聚合,不同的書籍只翻有利于目標解決的章節。從序言看到緒論再過每一章內容的閱讀方式,實現起來將會越來越困難。
一個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決定了任務的操作模式。
思考什么重要并優先處理重要的事,聽起來不疼不癢的道理,踐行起來總是沒那么容易。最近,武志紅的心理學倒給了我一些啟示。
他說,我們的這一生,多數都是自己提前設置好的人生腳本,然后不斷地重復同一個過程,是為輪回。最簡單的例子,認為男人沒有好東西的女人,現實遇到的所有男人的確沒有一個好"東西"。這一過程中,如果當事人覺知不到的話,它就是不斷重復的輪回。
同理,想要踐行簡單的道理并跳出之前的輪回,方法就是保持覺知(覺知是指站在第三者的視角觀察自己)。
如果想要更改拖延癥的行為模式,就先覺知這個行為發生的完整過程,包括它的開始、發展、高潮、結束和尾聲,體會自己的起心動念。
比如,今天上午最重要的事是學習英文,于是你打開書本,感受到自己的開創美好未來的信念;不久,忍不住點開了游戲王者榮耀,告訴自己沒事玩半個小時總可以吧,所以心懷忐忑地玩了半小時;半小時后,發現自己還沒贏一把,你感到非常地不甘心,就選擇再玩一會兒;一會后,媽媽就喊你該吃午飯了,這時你懊悔不已……保持對過程的完整覺察,感受每一個重要時刻以及背后的情緒和心念。
為什么要覺知自己的感受呢?
因為感受做為一種圖像,它印刻在潛意識里并構成了行為的最大動力。
覺知這個過程后,如果你能勾勒出新的圖像——修改之前的體驗,就意味著新的輪回(循環)。
當你運用元認知能力,時刻評估自己做事的目的、效率以及是否重要,并創造出新的積極的體驗,你會習慣于"先苦后甜"并優先做重要的事,釋放出自己的高效能。
說起來玄乎,不妨在明天的任務安排中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