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社會調查老師上課,提到自己任課、調研一年多沒有好好看本書了,順口問我們什么情況,一片寂靜……隨即說我們趁還大二去看看書吧,不是說老師布置課題你們去查資料就叫看了書,也不是說只選擇性的看了一部分就叫看書,真正的看書是不帶任何目的的。這番話說完引起我對讀書這個問題的思考。
2.開始寫文以來,我承認,之前這些文章,一半走心一半純屬啃書來的干貨,有的甚至還像高中應試作文,寫出來不光閱讀量不高,自己也覺得打臉,可是那辛辛苦苦打出來的上千字卻著實不舍,只好發表。說實話,我不屬于對寫作有才情的,期望著讀書能幫自己也寫出熱文。只是我理解的讀書就是你確定好了要寫某個話題,然后去翻書看看作者們都是怎么寫的,然后把他們的觀點整理整理就寫成了一篇文章,干干巴巴,人家舉的例子再舉一個類似的,老覺得是偷來的文字,毫無個人特色可言。
3.前段時間就在思考,要不要在自己這寫文的初級階段偷個懶什么的,多“拆書”,多出干貨,等以后積累了關注度再寫自己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經歷,可是,當我看到《季羨林談人生》中李老先生提到的“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這句話,頓感自己還是少點干貨多點走心算了,就我自己作為一個讀者而言,還是喜歡通過一篇文章看到作者自身的故事,看看別人的生活,感悟感悟自己的生活,通過看諸多人的諸多文章來發現有吸引自己的特質的人,讓人明白:有人跟你有一樣的煩惱,有人跟你有無二的目標,所以啊,你不是一個人。
4.再談回讀書,當老師問你們有多長時間沒完整的讀過一本書了的時候,很慚愧,別說不帶目的的讀了,就是帶著目的去讀也沒有完整的讀過幾本,往往最后看與所寫主題不符就舍棄了,正如愛因斯坦說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可是人家后面還說了,有時候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會尤為重要,這樣的后果就是斷章取義。這樣讀書的另一個后果就是把讀書的范圍局限到了實用書籍,因為只有它們能拆成干貨,像一些經典小說、散文之類的倒舍棄了。
5.那認真的無目的的看本書會帶來哪些好處呢?回想自己的經歷,那般讀書是在小學和初中,小學時期書少,記憶力看的書都是學校發的每學期一本厚厚的課外閱讀,因為自己一個房間怕黑便把每學期發的課外閱讀摞在床頭,看著看著迷迷糊糊想著故事睡了也就沒時間害怕了,這一招當時非常管用。后來上了初中,就不只是那些一篇一篇的文章了,名著選讀給了我看一整本連貫的書的機會,也是機緣巧合,暑假打雷,把家里電視機弄壞了,爸媽忙,沒時間找人修,正是《一起來看流星雨》熱播的時候,看不成電視的我只能捧著名著度過這炎炎夏日,什么《格列佛游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海底兩萬里》等,看的如癡如醉,至今還記得湯姆午夜跟著壞人等一系列場景,很是過癮。那時候看書真是只為看書,看完之后能讓你腦補一個個鏡頭并長久銘記,這大概就是最大的好處了吧,與其說好處,不去說是享受。現在手機、電腦不離身的情景,真無法塑造一個靜下心看書的氛圍,人也明顯注意力不夠用,這一點在上課時體驗的尤為深刻,上大學后注意力集中明顯較以前下降很多,感覺再這樣下去自己會越來越浮躁,干什么都沒耐心。
6.為了培養自己的專注力,我打算重新撿起初中看書的勁頭,看一本就一本,細細把它讀完,讀完后可以寫寫感悟以及與作者的共鳴,或是記記比較新穎的遣詞造句方式,以此來讓自己靜心。都說讀書好,那就開始行動吧,少查些資料,多看些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