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楊絳先生走了。
這個“我與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的105歲老人,與世長辭。
我心里的第一個想法是:楊絳先生,錢鐘書,錢媛,他們仨,團聚了。無論天上還是人間,他們仨,都是永遠的一家人。
不禁,又想重讀一遍,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那是我讀過,最平實、最感人、最甜蜜也最痛苦的文字。
楊絳是錢鐘書的夫人,錢媛的母親,他們仨是這個世界上不平凡卻又平凡、不簡單卻又簡單的一家人。說他們不平凡、不簡單是自然的。這個家庭里結合了我國最著名的作家、翻譯家、研究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書香門第之氣,留下了太多值得后人回味的書冊。可他們又是蕓蕓眾生中如你我般平凡而簡單的一家人,渴望的是這世間最稀疏平常的親情之愛。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看多了市面上那些洋洋灑灑的抒情的書,《我們仨》無疑是一股清流,清澈透明,又至深至遠。全書的通篇都是簡單的述說追憶,一個個再簡單不過的家庭故事、甚至小事。楊絳先生的文字是樸實無華的,就像真愛如水,清潤而甘甜。讀著讀著這樣的述說,你便能感同身受甜如蜜的家庭瑣事,眼前甚至會浮現出想象的畫面。無需過多華麗詞藻的修飾,卻凝聚著最真摯的情感,讀來沁人心脾,直達心底。
相知相戀的錢鐘書和楊絳結伴走過人生的艱難歲月,戰火、貧窮、疾病、政治風暴,卻也喜得愛女,相扶相持,嘗遍喜怒哀樂。楊絳先生做了一個夢,夢里全是生活中細枝末節的斷章。夢里有國外的紅茶牛奶、有窮困時的粗茶淡飯、有鐘書帶回的外國橘子。夢里有飯后的父女打鬧、有閑散時的夫妻散步。夢里有阿圓為楊絳織的手套,也有鐘書筆下的文字。一切溫暖而美好,夢里,錢鐘書對楊絳說:“從此以后,咱們只有死別,沒有生離。”
有時,你會痛恨于上帝的不公,他釜底抽薪地奪走了屬于你生命中最愛的那部分,你會潸然淚下卻感到蒼涼無力。楊絳先生說,她的夢長達萬里。但終究,還是醒了,你聽到了脆弱而尖銳的粉碎聲。“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夢里愛得深沉,醒來又痛到透徹。1996年,錢媛患脊椎癌離世,隨后的1997年,錢鐘書又逝世。
“我們仨,走散了。”
寫下《我們仨》的時候,楊絳先生已92歲。我甚至無法想象一個耄耋老人在夜夜的獨守青燈時是如何回憶起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苦痛和送別先生的喪夫之痛。“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空留楊絳先生一人懷念我們仨,和她心上的淚。
她的家遠去了,但依然用滿滿的回憶支撐著她,才能在年近百歲時寫下這些感人至深的語言。在電視熒屏上看到楊絳先生,你會感慨先生的云淡風輕,寵辱不驚,和她的文字一樣,樸素卻充滿力量。想來,大約是見過人世間所有的世態人情,才能用最不動聲色的文字娓娓道來平淡無奇的小事,然而里面卻蘊含著人生最豐富的情感:快樂、酸楚、喜悅、悲情。其實,誰又不是這樣過一生?愛過,痛過,相聚,離散。楊絳先生的一生,留下了太多值得回憶的美麗和幸福。她付諸于家庭,家庭也支持著她。家之于楊絳先生,之于每一個人,是背后最樸素、最堅定的力量,是唯一而永恒的港灣。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人間沒有永遠。”生離死別,我們并無太多選擇的權利,也終將不得不面對。可我們有權利選擇過好這一生,去努力守護自己的家,去擁抱身邊至親至愛的人。愿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負光陰,不留遺憾,用力去愛,去堅守這世間最平凡、最幸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