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發生了多起傷醫事件,讓從事醫療工作的伙伴們無比恐懼,醫生已然成了高危職業。除了譴責那些無知的謾罵者和法盲行兇者以外,小伙伴們不忘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以詼諧,幽默的段子來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和對從業環境極不安全的控訴。
你說我們當個醫生容易嗎,小伙伴們不但要帶上鋼盔上班,還得學習老林功夫!
1.
鑒于目前傷醫事件高發,鄭州大學醫學院和少林寺合作共建一所超級醫學院,學制9年,其中前5年在少林寺學武,闖出羅漢陣的,后4年在鄭州大學學醫,畢業后可以獲得醫學和武學雙博士學歷,目前這一模式已被業界稱頌!預計2016年9月開始招收第一屆新生,望廣大考生踴躍報考。以上文字來源于微博良心大V@葉天士。
2.
朋友問法醫:“當初你可以去外科,最后為什么選了法醫?”法醫深沉的說:“為了生存”,朋友納悶的問:“法醫整天接觸死人,工資也不算高啊”。法醫搖搖手,深吸一口氣解釋道:“醫患關系比較穩定。
3.
小時候看黃飛鴻,一直搞不懂…
你說一個開醫館的,練這么好功夫干嘛。
現在明白了,這里面有深刻的現實指導意義!
4.
默默的建議以后取消醫生護士這個職業,將巜內外婦兒》列入九年義務教育并高考必考科目,以后人人都是醫生,只能給自己看病,醫死醫活自己負責!中國不需要醫生!
看病上百度,全套好服務;買藥上淘寶,便宜態度好;
手術上優酷,邊學邊手術;自己動手好,腎也不會少! 效果不滿意,自己砍自己!
5.
強烈建議國家取消醫生和護士這個職業,以后老百姓生病了請不要去醫院!!!看病上百度,全套好服務!買藥上淘寶,便宜態度好!手術上優酷,邊學邊手術!自己動手好,腎也不會少!人人學醫,老百姓自己看病,少了中間商掙差價,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效果不滿意,自己砍自己!
段子是心聲,是控訴,是調侃,也是無奈。當今醫生難當,已讓很多人退出了醫療隊伍。媒體報道,現在名牌的醫學院也得降分錄取才能招到部分學生。請看《大學在線》的一篇報道:
2015年的高考錄取,據媒體報道,在廣東、河南、上海、江蘇等多個省市,許多知名醫科類大學和綜合性大學的醫學院投檔線,如前期的A股市場一般,紛紛遭遇大幅下跌。例如,在江蘇,復旦大學醫學院2015年投檔線為344分,較2014年直降58分,幾乎貼近一本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投檔線從2014年的394分降至352分;首都醫科大學2014年投檔線是367,而2014年的分數線只有344分。
有人調侃,2015年報考醫學院相當于抄底股市了。不少媒體亦憂心指出,醫科招生遇冷,“學霸”們已不愿學醫。更加悲觀者甚至認為,未來只有“差生”才會去當醫生幫我們看病了。
曾經備受追捧的醫科真的已經不被考生青睞了嗎?一直備受尊重的醫生職業真的不再被欽羨了嗎?
筆者認為,僅從媒體報道的部分省市醫科高校或醫科專業投檔線大幅下跌的現象,就得出“醫科招生遇冷”的結論,是有欠嚴謹的。高考招生錄取按照特定程序進行,每個學校和專業當年的投檔線多少,由許多原因決定,其中不乏偶然性因素。例如,當該校去年投檔線過高,2015年考生報考時就可能心存顧慮,擔心考不上而不敢報,反而導致名校名專業投檔線降低。又如,招生信息不對稱可能對考生心理造成誤導。東南大學招辦老師近日對媒體表示,其臨床醫學專業2015年將7年學制改成8年,很多考生以為多讀一年書不好而猶豫不敢報考,“但實際上8年制更規范化,畢業時還能多拿一個住院醫師的執照”。
因此,要研究醫科招生情況和趨勢,必須綜合全國各省市和各高校多年連續的招生數據統計分析。僅憑部分學校和省市一年的報考人數和投檔線就作出“遇冷”結論,未免有些輕率。一旦形成輿論引導效應,對醫科招生產生負面影響,誤導社會,那善意的“擔憂”就變成真實的“罪過”了。
雖然有欠嚴謹,但不得不承認,“醫科招生遇冷”聲音的出現,并非空穴來風。這種悲觀的情緒在醫生等群體中蔓延,有其背后的社會原因。
近幾年我國醫患關系遭遇了空前的緊張狀態。救死扶傷,醫生本是具有高度專業性的、受社會尊敬的職業群體。但在我國“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深為普通百姓詬病。在很多人眼里,醫生成為收紅包、拿回扣的利益代表,不是給病人開非必須的高價藥,就是讓患者動輒把所有儀器都檢查一遍。而一旦出現醫療事故,一些過激的患者就容易把不滿用激進方式發泄出來,砍醫生等暴力新聞屢聞不鮮,一些無辜的醫生則甚至要穿防彈衣、戴鋼盔去看門診,醫院需要派武警去維持秩序,這不能不說是全社會的悲哀。
醫患矛盾加深的背后,則是我國醫療改革長年的徘徊不前。公立醫院僵化的行政管理體制,令醫生的人事管理和薪酬制度跟市場經濟體制不匹配。醫生的人力、技術和服務定價被低估,部分滋生了以藥養醫等腐敗現象。而社會資本辦醫缺乏配套措施,亦難尋生存土壤。扭曲的體制之下,一部分醫生受利益驅動而鉆政策的空子,損傷了醫生職業尊嚴,激化了醫患矛盾,也令醫生這份原本高貴的職業被拉下了道德圣壇。
不少人認為,“醫患矛盾加深令醫科招生遇冷”,這個因果結論的確過于簡單粗暴。但無可否認,一份職業的社會地位和尊嚴、薪酬水平,在其對口專業高考招生時具有的重大影響力。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2015天報考醫科專業的學子,明日即是救死扶傷的醫生。因此,醫科學生的招生質量,對社會而言確實關系重大。給予醫生職業應有的尊嚴和合理的薪酬,鏟除醫療腐敗的土壤,吸引更多優秀學子報考醫學專業,已是醫改必須承擔起的“不能再拖之重”。
有人總結了當醫生難的原因:
一、 高危職業。如果你是一個工人,你修理一千臺機器,有999臺修好啦,有一臺給你越修越壞,甚至修得不走了,你會因此挨揍嗎?你會丟飯碗嗎?你會因此成被告嗎?會坐牢嗎?醫生會。
? ?二、 高壓力。各位捫心自問,自己的工作就從未出過錯?工作時你從未忘記過什么?從未出過亂子?從未辦砸過事?你們可錯十次、百次、千次,醫生卻一次也不能,能不戰戰兢兢嗎?
? ?三、 高要求。醫學是一個飛速發展的學科,想不被淘汰,想不出事故,醫生只好不斷看書、看書、再看書,醫院不斷的考試、考試、再考試。區里也會考計算機、英語、操作、、、、活到老,學到老、考到老,乃真實寫照。這還不行,你旁邊的人讀博了,留洋回來了,碩士都成最低文憑了,你能不再考?我婆婆是醫生,現年五十有七,嚴謹治學,每天看完新聞后必看書到睡覺,我奇怪公公為何未與她離婚。先生以坦言寧可我做全職太太,也不愿我做他媽NO2 ,我已經決定如果有小孩,他要想學醫,則打斷他的腿。
? ?四、 高負荷。住院醫生要管十幾張床,每床病人的病史你要了如指掌(包擴他以前得過什么并他老爸老媽是死是活,死是何種死法,等等)他的每一項檢查結果也要記得,不是記高或低于正常即可,而要精確到數字,因為主任隨時可能問起。整個病房其他病人是什么病,其輕重程度也要了解。每天查房(不停傾聽、微笑、解釋、簡單體檢)開醫囑、寫病程記錄(到時間要寫、主任、主治查房要寫、病情變化要寫、改變用藥要寫、病人不爽要寫,寫!寫!寫!)期間不停會有家屬問!問!問!開完醫囑,有手術的,上手術,下午,繼續寫,整理出院病歷,如果值夜班,時間安排是:13號上午8點到11點上班,11點到12點吃飯,12點到15點值班,15點到18點休息,18點到14號8點值班(注意:值班可以睡覺,但值班絕非睡覺),8點到12點正常上班,下午休息,15號正常上班。星期6上午無論住多遠,回醫院查房,無補休,如果想升主治,恭喜,先做一年住院總,吃喝拉撒都在醫院。司機高負荷會出車禍,醫生高負荷會怎樣,你自己想。
? ?五、 低收入。與最低保障水平比,阿拉不低,但阿拉的投入產出比不合比例,瞎子給人算命,10元一次,瞎子,文盲,我看一次門診,1.2元,我,碩士,我每做一次診斷,動用了我8年的學習投入及4年臨床投入,而這12毛還不全歸我,吐血!紅包?不敢要,回扣?我還年輕,我有良知,我愛惜羽毛,我只按我認為的病人的需要用藥(注意:需要不等于便宜)。
? ?六、 社會評價低。不用進一步說明了吧,哪個行業沒有害群之馬?我只是奇怪,為何阿拉醫生如此道德敗壞,為何人們找對象還是喜歡找醫護人員,一群賤民。
? ?七、 高壓抑。你每天見到的都是病態的人、你每天都戰戰兢兢、誠惶誠恐,你能不郁悶?能不失眠?能不胃潰瘍?
? ?八、 高度孤立無援。醫院總幫醫生?錯!有人投訴,不問青紅皂白先打50大板,病房滿意率不達95%,扣病房獎金,病歷有疏忽,扣獎金,扣!扣!扣!
? ?九、 高無助感。你以為我不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病人無錢,我不想給他們用藥?可如果病人跑單或付不起,就扣我的錢,一次可以,兩次可以,那么五次十次可以嗎?我愛生命,可我也要生存,你以為我不想醫好病人?可他就那么多錢,我就只能在有限范圍內用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醫療保障的缺陷,為何要醫生來擔罵?
中國產經新聞報有一篇報道——中國醫生生存現狀:已成高危職業
信者為醫?藥開多了是過度醫療,開少了是水平不行。
待患如親?給治好了是“涌泉相報”,治不好是“拔刀相向”。
這場關于信任的糾紛中,真正的危機在于醫生也成了“病人”,而病人是無法自救的。
日前,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被患者砍傷的血案,引發全社會對醫生群體生存狀況的關注。據媒體粗略統計,全國今年已發生9起醫生被打事件。在醫患沖突愈演愈烈背景下,曾經的白衣天使何以變成付出太多、所得太少、壓力太大、名聲太差的矛盾人群?
每年醫療糾紛近萬起,70%的醫院發生過患者毆打、威脅、辱罵醫務人員事件據中華醫院管理學會調查統計,自2002年9月1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以來,中國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平均每年上升了22.9%。國家衛生部新聞辦此前透露的一組數據顯示,單2006年在中國內地就發生9831起嚴重擾亂醫療秩序事件,打傷醫務人員5519人,造成醫院財產損失超過2億多人民幣。
中華醫院管理學會調查的326所醫療機構中,321所(98.47%)醫院存在著被醫療糾紛困擾的問題。另據衛生部統計,在醫療糾紛發生后,有70%以上的醫院發生過患者毆打、威脅、辱罵醫務人員事件;60%的醫院發生過患者死后家屬在醫院內擺花圈、拉橫幅、設靈堂等情況;其中43.86%發展成打砸醫院的惡性傾向。
隨著患方與醫方糾紛攻防的強弱轉化,醫患糾紛近年來大有從民事經濟糾紛走向群體性政治事件的危險。在2009年6月,中國內地先后發生6起“血濺白衣”事件,有醫院院長挨打致肋骨多處骨折,有當班護士被人砍傷頸部,搶救無效身亡,有醫生被患者家屬圍攻,跳樓脫身……6起醫鬧事件共計造成近20名醫務人員傷亡。
工作負荷嚴重超載,超過四分之一的醫生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每千人城市人口的醫生人數是1.75人,而每千人農業人口的醫生數只有0.47人(早在2005年,美國的人均醫生數是每千人3.59個,法國3.37,英國2.2,韓國1.6)。由于中國醫務人員編制由當地衛生部門統一計劃,當病人增多時,醫生給每位患者提供合理質量的醫療服務就很難保證。此前有報道調查醫生就診時間發現,眼科醫生包括使用檢查儀器在內,每位患者耗時5分鐘,內科醫生問診時間平均7分鐘。“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這樣的抱怨常常發生。
由于中國醫療資源不足且分布不均,醫生工作強度之高在所難免。根據調查,49.2%的醫生每隔4至5天就要上一個夜班,76.1%的人中午休息不超過半個小時;80%的人工作中頂多只有10分鐘的時間休息。此外,參與調查的所有醫生都曾連續工作24小時以上,其中,18%的人曾連續工作48小時以上。長年高負荷工作,中國醫生“醫不自醫”的情況十分突出,超過1/4的醫生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35歲以上男性醫生高血壓患病率已是健康人群的兩倍。
根據美國醫療網站MEdSCape對全美22種專業,共15794名醫生進行的調查,70%的醫生,每周的工作時間在55小時以下。23%的醫生每周接待病人在49人以下,41%的醫生每周接待50到99人。在相同的工作時間內,接待更少的病人并不代表低效率,而代表醫生可以在每一個病人身上花更多的時間。只有不到5%的醫生接待一位病人所需的時間在9分鐘以下,有15%的醫生甚至在每一位病人身上要花去25分鐘以上的時間。
寫病歷占用60%上班時間,診斷和治療難分身中國醫生要處理的病人多但卻缺乏效率,由于行政管理體制的制約,常常是大量時間、精力被用來完成與治病救人無關的事。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曾在博客刊登了一個普通醫生寫給衛生行政部門的建議,在這封信中,醫生自爆每天要用大量的時間書寫大量的文字(病歷),而只用很少的時間去為病人解決實際的醫療問題。另有婦產科醫生回應稱,值班時經常24小時睡不了覺,病歷書寫超過60%的時間。“強烈建議簡化病歷書寫,否則怎么能做好醫生最重要的工作——診斷和治療。”
在這一方面,美國的醫護人員顯然要輕松很多,他們很少會做這些沒有“技術含量”的“臟活累活”。美國醫院里醫生和護士加在一起一般只占醫院總人數的50%,其余人員都是輔助人員和行政人員。有將近50%的美國醫生每周的文書工作在9小時以內,超過20小時的不到15%。合理的醫生和護士比例能有效減輕醫生的負擔。美國醫院內,醫生與護士的比例大約為1比4,而中國醫院的醫生與護士比大約為1比1.5。
95.66%的被調查醫師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收入不相符在中國,醫生的收入可能在社會整體收入中排名在中上水平,但考慮到成為醫生所投入的教育成本以及救人性命創造的價值,醫生薪酬仍遠低于世界大多數國家醫生的收入水平。中國醫師協會2011年最新的醫師執業狀況調研發現,95.66%的被調查醫師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收入不相符(不相符+很不相符),而其中選擇“很不相符”的比例高達51%。
醫療行業是高風險高技術含量的行業,但中國醫生的平均工資僅是社會平均工資的1.19倍。而美國勞工部勞工統計局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美國醫生的平均年收入是17.4萬美元,醫生的收入是普通人收入中位數的3.95倍。日本中年醫生平均年收入可達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0多萬元),比國民平均收入高一倍多。中國香港醫生初入行時的平均月收入就超過5萬港幣,且會逐漸按年資增加。擁有10年工齡的醫生的月收入約10萬港幣。同比發展中國家印度,當地資深醫生每月收入在6萬美元以上,而普通醫生每月收入也在2萬美元左右。
近5成醫療工作人員對執業環境不滿,78%的醫生父母不希望子女學醫最新的醫師執業狀況調研中,中國醫生對執業環境狀況的擔憂并沒有明顯改善,近一半(48.51%)的醫療工作人員對目前的執業環境不滿意,而滿意的比例為19.02%。調研報告分析認為,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增多,醫師普遍感到執業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得不到保障等原因造成了醫生對執業環境的負面感觀。這種負面情緒還直接影響醫師對下一代的職業規劃和建議,因為有78.01%的醫師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從醫,支持、肯定從醫的父母僅占6.83%。早先的調查統計也顯示,在近10年的高考狀元專業選擇調查中,幾乎無人選擇醫學,考生們最熱衷向往的專業是經濟管理。
在美國,不算離譜的工作時間,加上豐厚的收入帶給醫生的是較高的職業滿意度和歸屬感。根據調查,有53%的美國醫生對待遇感到滿意,護理人員中,也有48%對收入感到滿意。在被問到如果有機會選擇,還會不會再當醫生時,69%的美國醫生明確表示會,只有12%的美國醫生表示不會。
中國醫生之現狀,累已經不足以概括其生態,還有“淚”和“悔”——不斷出現的傷醫事件以及越來越莫名的醫患關系讓醫生傷心流淚,也讓醫生們后悔走上從醫路。不知道,以后還有多少人會選擇做醫生呢?難道真想段子里說的,人人都自學醫術嗎?
一聲嘆息......
謹向還在醫療戰線堅守的同仁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