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讀完了《正見》,思維在活躍地激蕩著、碰撞著、串聯著。
想說的話很多。
比如,涅槃、彼岸不是一個地方,而是從無明的困惑中解脫出來,是輪回的對岸。
比如,佛不是一個人名,而是覺醒后的心的狀態,是凈化一切染污后證得法性的覺知者。
比如,究竟的終極實相并不是快樂,而是無明無無明、非快樂非不快樂的大樂,是寂靜。
但我更想說的是,為什么我們總是不能安住于當下,不在當下才是我們最常有的狀態。
“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在想延續好的東西,或者想在未來用更好的來取代它;或者我們沉溺于過去,憶念著曾經快樂的時光。
諷刺的是,我們事實上并未曾真正珍惜過我們所懷舊的那個經驗,因為我們正于恐懼中忙著攀執于期望?!保ā墩姟穚.127)
我們往往在遺憾過去或期待未來中游離當下,也許很多人認為當下的意義就在于此,于是就在不懂得抓住當下的狀態中失去當下的力量。
相對而言,當下遠比過去和未來要真實的多。過去,只是回憶;未來,只是向往。它們都是頭腦的構建。
只有從當下出發,才有未來可言。未來的過去就是當下。有什么樣的當下,就有什么的過去和未來。
沒有意義的回憶和向往,反射出一個沒有行動力的當下。如此下去,一切依然都是虛幻的。一切照常。沒有改變,沒有發現,更不會有覺知和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