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10點01分,天空傳來低沉的警報,凄厲哀怨,卻振聾發(fā)聵……
窗外車水馬龍的街道,如凝固般,車停止人駐足,喇叭聲聲悲鳴,相呼相應。辦公室里,我靜穆站立,默哀一分鐘。
南京,我只去過犧霞山一次看楓葉,路過是不計其數,但我,從沒有去瞻仰過大屠殺紀念館。
我想去,卻不敢,是怕控制不住我自己。
我熟知這段近代史。從中小學生的課本里,從國際友人所拍的影像里,從現代大家的影視影片里,從張純如先生<<南京大屠殺>>的書本里。
很早知道南京,因為她是六朝古都,媲美于自己所熟知的洛陽、開封。想了解更多金陵的事,是從三國周郎赤壁,小喬初嫁,吳儂軟語開始。最是向往十里秦淮河,很是心儀千年夫子廟。沿河往來,綺窗絲幛,十里珠簾,燈船之盛,甲于天下。林總兩岸間,金粉樓臺,鱗次櫛比,商賈云集,文人薈萃,諸多集大成者,所饋贈之丹青墨寶,至今已傳頌逾千年......
如今的南京,不設防。你喜或不喜,你愛或不愛,她都一直默默守在那里。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我確已記不起三歲時的光景,但七八歲孩提之童年,有些場景,卻仍然歷歷在目,恍如昨天。
那時候,家鄉(xiāng)還沒有超市概念,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所需的物什都是在集會上購買。所謂的集會,是被固定安排在依鄉(xiāng)鎮(zhèn)區(qū)為中心,四鄰八鄉(xiāng)的村民約定俗成流返相聚的地方。因地處中原,四通八達之中心。每逢理會,便聚集了南來北往,南腔北調各類人群。而我只喜歡往返期間,走街串巷的民間藝人。愛上京東大鼓,喜歡聽說書先生的故事,就是從那個冬日暖陽的下午開始。
我愛聽評書,尤其是《岳家將》。集會上,在一處可避風的頹廢院墻,一藝人,一只鼓,兩鼓槌,周圍坐滿了聽眾,或坐、或躺、或依墻。彼此肩傍著肩,就著陽光,任時間慢慢流淌,從朝起直至暮落。我每每都聽的如癡如醉。聽了一回,再聽接下回,纏著嚷著,再接聽下下回。為了聽書,最遠時我竟跟著這位老藝人走遍了方圓近百十余里的各個集會。他到哪兒去說,我就跟哪兒來聽。
很感謝那年我的寒假,很感謝那年我的小學。語文和數學兩門課,我可以為所欲為的玩成瘋子。
最是感恩那位老藝人,讓我懂得了岳母刺字,認識了岳飛!
我也曾拿針用火燒了刺在手背,不過,那感覺現在想來還是痛的莫名心悸。
不是所有的痛都有感覺的。魯迅先生說: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很幸慶我沒有出生在他那個年代!
2017年12月13日,第四個國家公祭日。深痛緬懷30萬南京死難同胞,依國家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