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學校每年有各種節慶,孩子都給老師送個小禮物。老師總能收到千篇一律的禮物;20張賀卡,或者20份巧克力,兒子說我都不想送了,一點意思都沒有!我說那我們就送讓大家眼睛一亮的禮物吧:
20個小孩送卡片,我們就送自制的花籃,自制的卡片。那張空白卡畫上玫瑰花的卡還貼在老師的墻上。
20個小孩送花籃,我們就送巧克力:
20個小孩送巧克力,我們就送自己花園的鮮花制作的花環給老師帶上,老師帶著花環一整天,全校都看到了!
有時,覺得沒有什么好主意,那就干脆什么也不送了。
有時,大家什么也不送,比如老師得到學校認可,升上了一個更高的位置,我們送一個自制的卡片,更加有意義。
。。。。。
每次都是一個驚喜,每次都被老師和20個同學記憶!
創意其實不需要太多力氣,只要想想:如何跟他們拉開距離?
周末和一幫在學校搞教學和研究的朋友聊天。除了吃吃喝喝,寫論文拿項目是主要的話題。拿項目在國外很不容易。 特別對于英語不是母語的外國人
拿不到項目就沒有經費招學生干活,出不了活就寫不了文章發表,沒有發表文章就拿不到項目,拿不到項目就不能升職。。。想想做研究還真是苦逼活兒,但要是就喜歡做研究,那就得硬著頭皮寫文章。等到做了教授,日子應該會好過一點,至少不用教課,可以專心搞研究了。那么就得想辦法升職做教授。
在英國的大學教書做研究,升職主要有兩條路:一條是個硬指標,就是項目經費的多少。升職所要求的經費數額各個學校有所不同。要在一個牛校,牛人扎堆的地方,水漲船高,競爭激烈,要求自然就高,到了一般院校,只要能鶴立雞群,也能獨占山頭。
第二條路:如果沒有拿得出手的項目,行政上有亮點,如做過系主任,研究小組組長,籌備過學術會議等等,也照樣可以升職做教授。既然是個軟指標,尺度就由人來掌握了,沒有什么硬標準,就看同期和你競爭的人選條件優劣。如果你在學校人脈夠廣,關系夠硬,有關鍵人物力挺,大面上再比別人好那么一點點,照樣妥妥地升職做教授。
第三條路是最近這幾年學校領導口頭放出的話:只要個人在社會上產生過特定影響,這影響足夠震撼!這里所指的特定影響當然不是你嫁娶社交電影明星,走奧斯卡地毯,上八卦雜志,而是你的研究或教學得到社會平臺的廣泛認可,有大批粉絲,上電視,受采訪,網絡掀起高潮如此等等。
前面的兩條路是幾乎所有科研人員的必走之路,第三條路是真正少有人走的路。
通過第三條路在科研道路上登上事業巔峰的例子恐怕就是英國大名鼎鼎,顏值智商口才一流的性感科技宅男 - Brian Cox.
Cox 是曼徹斯特大學的天體物理學教授。今年48歲。住在英國新西蘭澳洲以外的朋友不一定熟悉他。他是第一個借助BBC電視節目讓天體物理以無比通俗而性感的姿態普及全國的第一個科研工作者。搞科研本來就是和流行文化,時尚無緣,天體物理學或者說物理學那就更是冷門中的冷門了。但自從Cox這個大學普通教師開始在BBC的一系列科普節目中出現后,物理學變得不那么曲高和寡,枯燥乏味了,大學里報考物理學的學生也逐年增加。Cox也成了女人喜歡的性感的理科男。
在電視臺成功主持了一個教育紀錄片之后,BBC再次為Cox 打造了一個由他主持的科技訪談節目,一系列的電視社交媒體的曝光率后,Cox贏得了很廣泛的社會和科技聲譽。
Cox在采訪里承認,在BBC主持的一系列的電視節目,對他的科研生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且只是積極的作用啊!!)。言下之意,他根本不用像他的其他同事那樣,整天殫精竭慮地去寫論文,拉合作,找項目了。項目都是為他量身定做。
所以他真誠建議科研同仁,不要只顧埋頭搞研究,兩耳不聞窗外事,沒事多到社交平臺和網友交流,宣傳自己,并盡最大能力向世界傳播自己的思想和研究。
做為一個科研工作者,能夠到電視上去露臉,那真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爭取到一次兩次的電視采訪,比較可能,但要像Brian Cox那樣做系列的節目,不太可能。但是就像他說的那樣,現在有各種社交平臺,Twitter,Facebook,LinkedIn, 科技網站,科技雜志等等,只要積極更新發布研究動態,關注新聞,科研趨勢,積極尋求自己的研究興趣和社會的交集點,利用社交平臺,尋找有相同靈魂和思想的同道之人。
我一直認為:做事就要別出心裁,獨辟蹊徑,不走常人之路才能獨領風騷,獨占鰲頭。盡量避免和眾人去擠一座獨木橋,這就需要一些勇氣和創意。
一般人認為創意和獨創精神僅只限于藝術繪畫設計的范疇,升個職怎么有創意嘛?搞研究就好好搞研究寫論文,研究搞好了自然會有人認可,酒香不怕巷子深嘛。但事實可不是這樣。
搞科研,寫論文需要有新意地推廣自己;做小學老師管教學生也要有創意;做公交司機和乘客交流也可以有不凡的創意;做超市收銀員也可以流光溢彩;你的不同凡響,高于平庸的職業風格必定會在平凡而流于乏味的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因為你的出眾而被舉世矚目。
這時想起“To Kill A Mocking Bird”里面的父親,對兒子改裝雪人后說的話:You are going to be alright because you always have an idea. ????
。。。。。。。。
所以當我聽到這幫朋友聊研究心得,投論文苦惱的時候,我趕緊激動地把上述秘笈給他們分享。幾個人聽完后,都笑笑,不置可否。
看來呀,BrianCox說得還是挺對的:他走的是一條少有科研人員人走的路,因為少有人走, 所以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