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要分享自己的故事?

Johari 窗口是用來處理自己和外部世界互動的一個工具。她把我們對自己認知的領域分為兩個維度和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是我的事情,我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這是公開領域。

第二個象限是,我的事情,我自己不知道,但是別人知道,這是我的盲區。形象的說,比如我臉上有一粒米飯,自己不知道,但是別人看的很清楚。我們自己有很多缺點和優點,其實自己并不是很清楚。

第三個象限是,我自己知道,但是別人不知道,這是秘密區。我們很多隱而不說的事情就在這個象限,尤其是自己的感想、思考,這些是在自己的腦子里,別人也無法通過觀察了解。

第四個象限是未知區域,我們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區域。這個區域很重要,往往是我們的潛能區,有待于我們去挖掘。

我們往往是希望縮小自己的盲區,縮小自己的未知區域,同時保持自己的秘密區。但是這是互相矛盾的,我們做不到。

縮小自己的盲區,我們需要來自他人的反饋,我們開放的越多,就能得到別人更多的反饋。我們開放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我們不斷的重新認識自己,也不斷的得到他人的反饋,會發掘出全新的自己,看到以前從未見到的潛力和各種新的可能性。其實我們很多潛力都是被老師和朋友們挖掘出來的。

我們需要保護自己的隱私,但是也許不需要保護的那么多,當我們向朋友們開放心扉的時候,我們不只是給予,更多的是收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