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產品思維及工作方法踐行職業發展

近來由于工作原因,筆者深入了解了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從知乎上關于畢業生就業的話題統計可以看出:

大家普遍表現出來的特點為:迷茫。具體表現為到了校招季還不清楚就業方向(找工作發力點)、不知道怎樣寫簡歷(很多人是積累太少,言之無物)、拿到offer后不知如何比較(對未來發展不明了)以及直接找不到工作。而令人欣慰的是已經有一部分同學知道未雨綢繆提前準備了,只是選擇繁多,沒有明確的方式方法,在這篇文章中筆者會嘗試運用產品思維,將產品工作流程應用到踐行職業發展中,同時也歡迎大家交流看法。

一、寫在前面


將個人職業發展作為一個產品,用戶狹義上說是你的老板,廣義上說是某個行業圈子,所以你的任務就是,找到產品目標(基于自身需求)、確認產品需求(不同階段能力要求)與功能需求(不同階段實際工作范圍)、設計產品生命周期并在生命周期內打磨它,使其不斷自然增值。生命周期分為探索期、成長期與成熟期,并且我定義的成熟期是達成了職業發展目標,產品的衰退期不在文章討論范圍內。

OK,首先我們看所謂產品思維是什么?就是在審視產品時,能夠從設計者及不同場景下的用戶兩個角度去分析,從設計者角度可能關注的是該產品的行業背景(政策法規、市場規模、商業競爭、相關產業發展情況)、產品定位、目標用戶、場景及需求、核心業務邏輯、信息與功能架構、使用流程等,作為一個用戶則是多看多用,體驗不同場景下產品是否滿足或者怎樣滿足了用戶的需求,與設計者角度的結論形成呼應與互補,最終達到能夠立體看待產品的程度。

所以,將之應用到打造個人職業發展,我們需要從自身以及老板(或者行業圈子,以下簡稱“老板”)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首先應該基于自己想要的大前提,比如個人興趣?穩定?輕松?發展前景好?高薪?等等不同角度,明確職業目標,接下來我們要搞清楚老板們想要的人才是什么樣子的,并且向這個方向靠近,增強匹配度。

接下來,就讓我們將產品思維及工作方法運用到職業發展的設計中,行動起來吧!

PS:行動的結果可能是你發現你的目標不切實際,以及如果你沒有目標的話,那跟不切實際一樣,根據自己的大前提來邊行動邊優化迭代吧。

二、產品設計者角度

1、分析市場需求,確認產品目標

產品目標即是職業目標,根據這個目標來搜集信息,維度可能包含行業/公司/崗位下的業務類型、發展現狀、前景、用人缺口、具體能力要求,這些信息可以通過新聞網絡資源、招聘網站上的jd、相關人員的分享等來獲取,基于這些信息對自己進行SWOT分析,評估目標的價值以及可實現性。

2、進行用戶研究,確認產品需求

評估完可行性,確認了產品目標,然后需要描繪用戶畫像,搞清楚你的老板的樣子,分析立足于他們的場景下,對你的需求,而你做什么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得到他們的回饋。這里他們對你的需求本質上是希望你能幫助他們達成的目標,而提出的需求(也就是所謂jd上的要求),可能只是一個客觀參照、意見,不一定是一個寫死的東西,比如你不是清北的學生,但你卻可以滿足老板對人才的能力要求,ok,you are in。其實這也是一個你將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的過程,需要抽絲剝繭發現本質。這里需要申明一點是,場景可以分為兩個維度,一個是基于職級的具體工作情境,一個是基于大的職業路徑的具體職級,在這兩個維度上探索老板的需求,進而提出對自己的能力要求。

3、確認流程及功能需求,繪制產品原型

當你完成上述探索發現之后,自然會出現一條線,分為主流與支流,主流是你的職業發展路線,支流是在每一個點你需要做的事,這是你的核心業務邏輯。對于這個產品的產品需求,具體體現為不同支流上的功能需求,即你的具體工作內容。至此,這個產品的原型被拿了出來。

4、項目開發,上線

在進入開發階段之前,我們要有一個項目管理思維在內,對整個產品開發過程進行人力、工作量、時間的規劃及ROI的預估,我大概需要多少資源?我們完成每一個功能點需要多久?是否需要預留緩沖時間······放之這個具體情境中,就是我在能夠做到這個職位時,我需要為具備這個能力做出哪些準備與付出,需要牽涉哪些人,花費多少時間與金錢成本,這個問題可能不會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我們可以從80%的前人發展軌跡中得到一些啟發。

5、運營及優化迭代

這個產品很有意思的是,從完成第一個功能點之后就開始上線運營了,并且其后的產品發展方向還有可能因為之前的實際運營情況被顛覆,也就是所謂的需求變更。有的需求變更是向更高層次進階,是在整個產品自然增值基礎上創造了突然增值,比如利用自己職業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和積累,成為了斜杠青年或者直接開啟了第二事業,而有的需求變更則是做到不想一路走到黑的心累與糾結,此時我們知道,某個項目如果做到最后想切換方向變更需求的話,一般要承擔巨大的成本,甚至不能完成這個轉型,類比到職業發展也是如此,所謂隔行如隔山,不是說你在某個領域深耕多年但郁郁不得志后不能轉型,而是成本或許會很高,過程會比較艱難。

但職業發展畢竟還是靈活的,真實的情境下會有各種因素起作用,在這里想建議的是,為了避免出現迫于無奈轉型但又沒什么沉淀導致的非常艱難的情況,那么“出名要趁早”,“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除非目標極其明確,否則盡早開始體驗職場生活,或許就是從實習開始,進入真實環境中評估其與我們設計的產品的出入,及時總結,給自己一個真實的反饋。或許看到這里有人會說,這樣的話前面一堆白講了,這不還是說實踐出真知擼起袖子開干才是正經事嗎?其實不然,前面所述一切建立在你花費時間與精力來思考研究、學習積累之上,如果你真的能夠做到這些,結果不會壞到哪里去。

三、用戶角度

前面說了從設計者角度,我們怎樣設計并踐行自己的職業發展,而從用戶角度,即老板角度分析剛才設計出來的產品,我們更多的是對前面設計的檢驗,這里可以嘗試建立同理心,通過圈內的一些資源、共識,分析自己的設計方向對不對,對于需求的定義對不對。還有一個科學方法就是深入用戶,看看用戶覺得你說得對不對,做得夠不夠,隨時接受用戶的反饋并分析判斷是不是該調整策略方向,工作方式方法。可能大家會認為老板沒時間搭理我們,但不要忘記有很多老板(尤其比較有影響力的)業余時間會作為培訓講師出現在各種課程上,那么作為對自己的投資,打開荷包換取真實的“用戶反饋”吧。

四、一條貫穿始終的人性定律

“競品”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是好的?以及更重要的是為什么那樣做是差的?在產品經理的工作生涯中,競品分析是一直要做的事,能夠科學判斷對方產品的用戶場景,體會對方的設計意圖,觀測對方的用戶反饋,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踩坑,快速優化迭代自己的產品。

那么我們在自己的職業發展進階之路上,不要閉門造車,除了向往期的前輩們學習、取經外,多跟同期小伙伴交流經驗,分享信息資源,因為他們跟你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經驗最具實戰性,可以說是避免踩坑,快速進階的“漁翁之利”。這種分享交流、互幫互助的結果不是你死我活,收購吞并,而是雙贏。

五、寫在最后

有一位深耕職場多年,如今走上創業道路的產品人曾跟我說,職業發展路徑是可以設計的,深以為然。雖然很多東西瞬息萬變,但又萬變不離其宗,究其根本一定有必然的規律。說得實際一點,我們既要以開放的心態去擁抱變化,更要以堅定的信念將變化為己所用。可能大多數人真的沒有那么努力,所以你再努力一點就夠了,放輕松,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打造沒有辜負你自己的職業發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