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攀鋼,中國十九冶打了努力。1966年5月6日,建設攀鋼的冶金指揮部機關的10多名工作人員,挑著行李到達弄弄坪;5月7-7月之間,五公司、機動公司、特種公司等的先遣隊伍陸續開進攀枝花。
這些人都來受冶金指揮部調遣而來,他們是中國十九冶的前身。自此兩個好兄弟,在攀枝花建設和發展中天長地久。
在展示中國十九冶風釆的《解碼西部鐵軍》一書中,在與這支鐵軍現任領軍人物田野的交流中,透過他們,我更了解了當年建設攀鋼之難,通過閱讀與建設攀鋼密切相關的成昆鐵路、貴昆鐵路等的建設,更了解了大三線建設之難。
我沒有體驗,只能懷著崇敬的心情記述。
十九冶人用"天當被蓋地當床","三塊石頭搭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形容建設環境。從留存的影像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當初建設攀鋼的困難與艱難。
攀枝花曾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一怕麻風,二怕狼,三怕橫渡金沙江,四怕地震塌了房,五怕壞人(土匪)打黑槍"。這樣的環境,也顛覆了我們進入攀枝花時攀枝花是“不毛之地”和“七戶人家”的認知,也告訴我們比“不毛之地”更可怕。
環境惡劣可以忍,這"五怕"忍不了,卻只能虎著膽硬頂。因為他們是帶著信念和任務來到攀枝花,他們已經立誓:“不想爹不想媽,不想孩子不想家,一心想著攀枝花,不出鐵水不回家”。
修建成昆鐵路是建設攀枝花工業基地的重要基礎,鐵道兵們在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遇到的問題難上加難。據《國家記憶:秘筑鐵路》中的鐵道兵回憶,他們帶著一個連隊到施工現場,卻找不到一個班能夠住下來的地方,只能在45度的斜坡上安營扎寨。
有的部隊面對四周的懸崖,只能在金沙江邊的斜坡上臨時開出一片平地扎營。白天還是風和日麗,夜里卻起了狂風,“我們還在夢里呢,風一下子就把帳篷連根拔起甩到江里面去了。只聽得鍋碗瓢盆一陣叮當亂響,眼看著全滾了下去。人也差點被吹到江里。”
這些戰士們還是幸運的。
修建成昆線時發生過這樣悲壯的一幕:一支部隊在高山上宿營,白天,一場暴雨沖走了戰士的被子,夜里,一場大雪又不期而至。第二天早晨一看,帳篷不見了,戰士們蜷曲的身子像一座座雪丘,軍號一吹,雪丘里站起了一個個雪人,然而,有兩座雪丘卻靜臥在雪原中,再也沒能站起來……
讀到和書寫這些文字時,我眼含淚水。
歲月的流逝,這些建設者均已老去。一位讀者讀了“大三線逆襲”后生氣的告訴我,我的父母是三線建設時累死的,我還艱難的生活在這里時。我知道他的父母被時代選擇,參與到大三線建設,他選擇了生活在三線建設的城市。我更加崇敬大三線的建設者和他們承受了三線建設苦的子孫。
都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而在這樣的艱難的筑路戰場,1966年的時候,卻有近36萬的鐵道兵和鐵路職工,在這條被認為筑路禁區的鋼鐵運輸線上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