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幼兒園開始讓孩子們練習跳繩,看到視頻里的同學跳得不僅高,而且快的時候,hanna在家里哭,說自己不會跳繩。
【信念大比拼】
關于運動,我有一個信念:學習好就行了,跳繩無所謂。
在這個信念的支配下,我很自然地就安慰她:跳不好也沒關系啊,你看爸爸媽媽運動都不行,我們又不是靠跳繩吃飯。
說了這番話,我被自己嚇了一跳,原來我已經深深地認同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四個字。(Nlp身心語言程序學管它叫限定性信念)
hanna還是繼續哭,看起來情況非常嚴峻。最后她說:看起來學習還是容易一點。
糟了,她已經在內心告訴自己:我不會跳繩。我不行(我們看不見的信念),繼而可能會出現更加愛學習,逃避運動的行為(我們看得見的行為)
婆婆也說:我們人老幾輩子都沒有運動天賦。孩子又膽小………
我一聽,這下完蛋了,壓根兒就不開這竅。她六個月才會翻身,雖然我竭盡全力讓她爬了很久,可是快二歲了,她還是不會跳。直至在美吉姆上了一年歡動課,她才開始跳、跑、蕩秋千、吊單杠。
可我老公說,這是自我限制,不要給孩子說這些,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簡直是為我家各種限定性信念注入一股清流啊)
【小步驟嘗試】
上周三,她把繩放在地下,然后試著跳,嘗試了幾次之后,終于跳過去了,然后開始配合甩繩,可腳并不能把握起跳的時間,不是跳早了,就是跳晚了。(孩子其實沒有成人那么容易放棄。)
我雖然會跳繩,可我也不知道何時起跳。觀察她一次次的失敗后,我發現,當繩甩起來,落地后,那會兒起跳剛剛好。
我把這個重大發現告訴她后,她當晚就實現了0的突破。而且再不停地練習。
我們約定:如果雙腳同時跳過去,計1個;單腳過去,計0.5個。這樣就沒有失敗和成功之分,沒有好、沒有壞,有的只是一次次突破。
那晚,hanna激動極了:我太喜歡跳繩了、跳繩太有意思了!
有什么比她熱愛運動更值得開心呢?
【改變,就這樣發生了】
我仔細想想,我也并非不擅長運動,只是跑步、鉛球這種體能性的運動我不擅長。
跳高、跳遠、跳皮筋、扔沙包、舞蹈、仰臥起坐……這些運動我都不錯,我并不是一個只會學習的人,我大學也是體育甲組,并且可以在雙杠上做體操的人啊!
想到這些,我開始調整每日放學安排,周五的時候,我們放學先運動,再學習;學習后,繼續運動。
當我發現自己成年后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去做身體的功課,去卸掉頭腦的束縛的時,我開始明白,有比學業更重要的事,而且它并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會促進一個人的腦、身、心和諧發展。
9.13—1;9.14—2;9.15—3;9.16—5;9.17—5;9.18—11。今早,hanna以17.5個結束了今天的練習。
【改變?究竟是改什么?】
沒有人不想改變,可為什么很多人無法改變?改變究竟是改什么?
有的人也許會把我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方法拿去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效果可能會和我家的不一樣,有可能更好,也有可能更糟。
有的人也許會說,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對我家的沒用。
是的,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
很多人去學正面管教,學育兒方法技巧,可事與愿違,孩子就是不配合,甚至會激起孩子更大的情緒。
因為,信念不改,行為能力層面上永遠不會有改觀。
信念又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的心智模式,所有的學習終將指向信念的改變。
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信念之泉排污、納新,我們的生活、孩子、婚姻、事業、工作、金錢……才能改變。
問君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而你,就是一切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