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說孩子才肯聽-讀P.E.T.有感

做父母的沒有不希望家里有一個聽話的孩子,但現實生活中卻往往事與愿違。現實生活里, 父母們總是被他們的孩子搞得焦頭爛額。你趕時間上班的時候,他在那里磨磨嘰嘰,讓你恨不得提上他馬上出門;你累的時候他跑到你身邊讓你給他講故事,講一個,然后再講一個,然后再講一個 弄得你精疲力盡,苦不堪言;你跟朋友通電話時,他總是在旁邊打岔,那么嚷嚷著讓你抱,讓你騰不出手來;交給他的家務,要等他完成好像是一輩子的事兒....

你會發現,孩子有時候像一顆定時炸彈,總會給你弄出點你問題出來,讓你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是憤怒,于 是他們理所當然地被你冠以“問題孩子”的稱號。

可是,當父母以這種方式思考的時候,事實上是不愿意成為責任的歸屬者,而是把責任推給了孩子。當父母抱有這種心態時,便喜歡用“你-信息”開頭傳遞信息。

“你怎么老是回家那么晚?”“你能不能快點,上學都要遲到了”,“你不應該那樣做”,“你的行為像個嬰兒”。這樣的編碼傳遞的是一種拒絕信息,孩子會感受到不被接受,不被認可。不但如此,有時候很可能遭致孩子抗拒。

但是,如果父母此時轉換一個角度,把以“你”開頭的指責性的信息變成把“你-信息”變成“我-信息”,專注于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指責對方,那么,對方就不會出現抗拒情緒。因為一個人不會因為另一個人表達自己的感受而生氣或產生抗拒心理。

比如,當你下班回家累了,孩子找你玩或者講故事的時候,你完全可以告訴她:“媽媽累了的時候不想玩兒。”或者僅僅是“我累了”,“我想休息會兒”都比“你真煩人”聽起來讓人舒服。

又如你剛剛掃完地,孩子又把地弄臟了。你可以說"我剛剛收拾完就被你弄臟了,我感到很泄氣。”

書中還提到,不單單是送出一個以“我”開頭的信息,最好你的回應中包含三個重要內容:

1.描述不可接受的行為事實

2.表達感受

3.該行為對父母造成的實際而具體的影響

第一步很關鍵,注意,是描述行為,而不是評價行為。

例如,一個孩子上學前說好放學后就回家,但是卻晚了一個小時回家,而且也沒有打電話。

如何你是孩子媽媽,會作何反應呢?

比較一下下面兩位媽媽的反應:

1.“你這么晚才回家,電話也不打一個,怎么這么不考慮人的感受!”

2.“你沒有按時回家,也沒有給我打電話,我會擔心,這會使我無法專心工作。”

第一個例子顯然是一種評判語言,讓孩子聽了會感到不被尊重,孩子會解碼成“我是壞孩子。”而第二個媽媽很好地融入了書中的三個要素。首先描述了孩子不可接受的行為,然后表達自己對該行為的感受,最后加上孩子的這個行為可能對父母造成的影響。

其實發現這個不單單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用在配偶上也完全適用嘛。下次老公晚歸,我就可以這么跟他說:“親愛的,晚上12點了你都沒有回家,我很擔心你,沒等到你回來都睡不著覺...”哈哈,怎么感覺有點肉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