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簫默?”這樣的標題給人帶來了無限的幻想,主人公何以琛和趙默笙令人九曲回腸的愛情故事也讓我們羨慕與追憶。《何以笙簫默》以其詩意的人生緊緊地吸引了我的內心,帶給了我別樣的感動、溫暖和希望。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堅貞愛情
人生是花,而愛便是花的蜜。
每個人在生命中都向往美好的愛情。何以琛和趙默笙對彼此的一往情深,不僅觸發了我對青春和愛情的回憶或向往,更使我對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堅貞愛情充滿了感動和信心。
何以琛和趙默笙的愛情滋生于青蔥校園里。學校的教室、圖書館、操場、食堂,還有林蔭大道,他們形影相伴,眼中心上只有彼此,一句“you?are?my?sunshine。”照亮著彼此的生活。何以琛和趙默笙的愛情故事經歷了長達7年的別離。當情意正濃時,打擊猝然而來,趙默笙被迫遠走美國,在異鄉漂泊。何以琛將所有的思念都化成了工作,眼前的千種風情也好,回去的孑然一身也罷,他的心中始終只有趙默笙。
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而我不愿意將就。
相愛的兩個人雖然遠隔天涯,音信不通,但是卻時刻不會忘記對彼此的愛戀。
從今后你的難過,不再有我,是否忘記我,再一萬次,你回過頭,你會發現,還有我。
何以琛和趙默笙7年如一日無悔地守候著這份純真無私的愛情。時光雖然逝去,當所有的人都認為他們早已各自牽手他人時,他們卻以自己執著的守候收獲了自己的幸福:相愛攜手終到老。何以琛和趙默笙的愛情也曾遭遇了世俗觀念的考驗。7年時間,時光荏苒,發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即使知道愛人曾經也是別人的愛人,何以琛還是選擇了那個日思夜想的趙默笙。何以琛自身別樣優秀,愛慕他的女子又是分外多,但他最終選擇的卻是離過婚的趙默笙,后面的劇情也揭示了趙默笙和應暉之間只是名義上的夫妻關系。面對他人的質疑和不平,何以琛只是一句:“我可以做到的。”生活中的任何困難都比不上他們兩人長相廝守的愛戀,在余下的時光里,他們心手相牽,不再錯過。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說出這句誓言很容易,但是親身實踐卻很難。何以琛和趙默笙卻讓這句話成為了我們羨慕的現實。
《何以笙簫默》就是為了表達出一個“執子之手,與子攜老”的愛情。——顧漫
《何以笙簫默》不僅給我們帶來了一段心動的愛情,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何以琛、一個堅持的趙默笙。
2.“同心斷金”的珍貴友情
世界上沒有比友誼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東西了;沒有友誼,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陽。
每個人在社會上立足,都需要朋友。除了親情和愛情,友情也是人們渴盼的美好情感。在《何以笙簫默》中,主角何以琛的工作場景是他和袁非、向恒合伙成立的袁向何律師事務所。短短幾年的時間,袁向何律師事務所已經成為了非常有名的律師事務所,接手的法律案件越來越多,甚至像何以琛,作為其中最知名的律師,他的法律業務已經排到了好幾個月之后。是什么使得他們的事業取得了如此矚目的成績?同為法律系校友的袁非、向恒和何以琛3個合伙人之間“同心斷金”的珍貴友情則是他們取得傲人成績的重要原因。
何以琛在大學時代就是校園里赫赫有名的法律系大才子,工作之后也很快成長為業界的知名律師,趙默笙當年的悄然離去更使得他將所有的思念和苦痛化作了工作的動力,從而加速了他的業績。
何以琛是袁向何律師事務所的頂梁柱,幾樁社會關注的大案件的勝訴為他自己和事務所帶來聲譽的同時,也為事務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何以琛為人低調,不愿意接受媒體采訪,他轉而推薦向恒,希望好友向恒能為更多的人知曉,以提高向恒的社會知名度。向恒是何以琛的大學室友,彼此情性熟悉。他熟知何以琛和趙默笙的愛情故事,為何以琛的痛苦而難過,在何以琛情緒最低落的時候一直陪伴著他、勸慰著他,哪怕是出差回來剛下飛機,一接到電話也會馬上來到好友的身邊。在何以琛胃出血住院的時候,向恒甚至想辦法去找趙默笙,希望她能去看看何以琛,因為,作為好兄弟,他知道何以琛最愛的女人就是趙默笙,唯有趙默笙能夠解開何以琛的憂愁。袁非是何以琛和向恒的師兄,作為律師事務所的負責人,他處事公正、服眾。第一年,何以琛完成了一個不錯的案子,袁非就分配給了他不少的報酬。袁非性格幽默,在工作中很好地調和了事務所里緊張的工作氛圍。袁非善于交際,能夠應付各式各樣的客戶,而何以琛雖然熱愛律師職業但并不愿意交際,因此只要老袁出馬,就將客戶安排得妥妥帖帖。
袁向何律師事務所的這3個人仿佛是“三劍客”的同行,他們的共同努力將事務所變成了知名的律師事務所。他們是創業合伙人,分工明確,配合默契。他們是校友,情同手足,相互關愛。三個人中,何以琛業務最為優秀,名聲最大,但他們并沒有因為彼此嫉妒而撤伙;事務所名聲反而越來越大,贏利越來越多,他們也沒有因為經濟分配糾葛而散伙。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利益分配問題而導致合伙人散伙的案例不可勝數,不論是生意伙伴也好,明星組合也罷,甚至是曾經患難與共的兄弟,在成功后難以同甘成為了現實的常態,反而使能持久的友情變得極其稀罕了。
3.溫馨的親情。
家,是愛的港灣,充滿著親情的溫馨,《何以笙簫默》烘托出了溫暖的親情。作為養父母的何父何母對何以琛極其疼愛,僅僅因為他們曾經和何以琛家是鄰居,平常交往多,就在何以琛的父母相繼亡故之后,便把何以琛接到了自己家里,將他當作親生兒子一樣養大;而且,何父何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比較成功的,無論是養子何以琛、還是親生女兒何以玫,兩人在學習、工作、修養等方面都出類拔萃。作為養父母,他們更關心的是何以琛不要累壞了身體,反復叮囑著何以琛,拳拳關愛之情溢于言表。而何以琛也對不敢忘卻他們的養育之恩,在工作之后積極地反哺他們。在當今社會,“父慈子孝”仍是維系社會及家庭走向和諧、溫馨和安寧的重要因素。
哲學大師海德格爾曾說:“無論在何種情形下,只有當我們知道了詩意,我們才能體驗到我們的非詩意棲居,以及我們何以非詩意地棲居。只有當我們保持著對詩意的關注,我們方可期待,非詩意棲居的一個轉折是否和何時在我們這里出現。”
現實世界并不完美,甚至有些讓人傷感的猝不及防,但是《何以笙簫默》卻以其詩意的畫卷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豐富的美感,帶來了詩意一樣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