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2(部分引用的感想)

蒂姆·奧萊利(Tim O'EReilly)

“谷歌、維基百科乃至互聯網本身的成功秘訣在于其‘參與機制’”。

  • 【強調網絡社會中每個人的細小網絡行為聚合后,將各種自利行為社會化成公共物品,為社會網絡發展帶來助力。】

約翰內斯·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

對印刷術作出巨大改進,但這一技術進步并未馬上引發推翻君主專制、新教改革、科學大發現等群體性事件。

  • 【強調技術革新后,需要先完成人的素質提升,再實現社會變革,兩者之間有存在一段時間間隔。】

Twitter

用戶的注意力管理能力、協作技巧以及網絡知識的多寡,決定了Twitter的使用是帶來時間浪費抑或效率提升。

  • 【強調網絡素養的相互作用程度是人們參與網絡活動質量及成效的重要影響指標。】

歐內斯特·海明威

“內置垃圾探測儀”

  • 【強調人們在網絡活動中具有目的性地通過調動注意力去管理媒體帶來的信息流,實現有效的信息提取。】

凱西·戴維森(Cathy Davidson)

“互聯網中的人類思維”

  • 【強調人們在進行網絡活動時將思維能力和鍵盤、屏幕、網絡等具體的技術工具聯系起來,有效利用網絡,獲得活動主導權。】

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伊藤瑞子(Mizuko Ito)

“在‘參與的文化’之中,如果數字化參與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就能夠提供一種社會情景,讓公民成為主動的文化創造者網絡游戲和在線傳教就是很好的例子。”

  • 【強調網絡參與不僅由個人的內在技能與策略有關,還與協作素養有關。許多個體的網絡參與匯集,會形成一種外在力量,營造一種有利于人們進行新興文化創造的氛圍。】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的詞條編撰人,在Flickr上添加標簽的用戶以及提供書簽鏈接的熱心人出于自利的目的,在利他的協作機制內展開信息活動。

  • 【強調網絡協作雖以自利為前提,但其提供的宏觀視野卻最終實現了社會新知匯集的利他結果。

在線醫療協作服務(Patientslikeme.com/mdjunction.com)

身處各地的陌生人通過網絡溝通情感、共享醫學知識、共同募集經費。

  • 【強調通過互聯網為介媒互助小組強勁的發展勢頭以及其在眾多人的日常生活不可替代的地位。】

尤查·本科勒(Yochai Benkler)

“有誰能想到,那些既非由經濟利益驅動,亦不從屬于企業管理結構的志愿者們所共同創造的免費開源軟件,竟然能夠撼動微軟在操作系統和瀏覽器軟件市場中的地位?”

  • 【強調在線協作,這種市場和企業以外的第三種成功生產模式,在已有的知識創新、政治活動和醫療互助領域外,不斷拓展范圍,繼續創造新效益。】

美國圖書館相片標簽添加、網絡玩家解決世界難題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大量描繪美國生活的照片,但由于資金匱乏,無法為這些照片庫添加詳盡的描述。工作人員將照片上傳到Flickr,很快便有上百萬志愿者義務地完成了添加標簽的工作。有前瞻性的人們已經開始利用熱心的網絡玩家們的共同努力,來預見并嘗試解決世界級的難題。

  • 【強調虛擬社區成員無需現實交流,卻能集合力量,創造有價值的公共物品。】

吉姆·格雷(Jin Gery)失蹤

當其在海上失蹤時,他的朋友從美國宇航局以及谷歌處獲取其所在海域的衛星圖像;來自微軟和亞馬遜的工程師將這些圖像拆分;1.2萬志愿者逐一檢視這些照片,希望找到格雷。

  • 【強調隨著時代發展,“眾包”這種新興工作模式走進公眾視野。】

“小世界”網絡理論

每個人都以某種方式與其他人聯系。

  • 【強調在線網絡構建對拉近世界距離的重要作用。】

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

其文章《谷歌讓我們變笨了嗎?》、《淺薄》

  • 【強調許多人對數字變革感到惴惴不安,甚至認為人們正漸漸喪失關注和深思等不可或缺的能力。】

YouTube、“魔獸世界”等參與性媒體

任何網絡服務,只要能夠讓用戶創建和使用在線的內容,就是參與性媒體。

  • 【強調參與性媒體具有“多對多”、“多參與”、“快省廣”的特征。】

簡寧·麥格尼哥(Jane McGonigal)、林納斯·托瓦茲(Linux Torvalds)、蒂姆·博納斯·李(Tim Berners-Lee)、肯·湯姆森(Ken Thompson)、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elbart)

簡寧開發的大型多人游戲“第二現實”,利用來自全世界的數千名玩家攻克了世界級難題。林納斯開創全球程序員共同創建開源軟件的時代。蒂姆通過改造互聯網,迎來了萬維網的爆炸性增長。肯在人們還在用磁帶儲存代碼的時候,免費發布了UNIX操作系統的源代碼。推動他人創造了超文本格式。

  • 【強調把握住數字時代發展奧妙,往往能搶占先機,實現網絡協助方面的成功。】

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

其通過實驗證明每兩個陌生人通過數量很少的中間人就能夠建立間接聯系。

  • 【強調社會化網絡具有“傳染”的特性,即他們不直接認識我們,而是認識一些我們直接認識的人。】

曼努爾·卡斯塔爾

“網絡如今非常重要,因為社會性、政治和經濟等傳統的文化工具的力量,已經為新的技術網絡急劇強化。”

  • 【強調人際關系的形態非常重要,因為技術網絡實際上強化了人際網絡,使得我們每個人都能比以往更加快捷地工作、適應更多的情境并跨越更多的界限。】

丹娜·博伊德(Danah Boyd)

“今天,人們需要編撰自己的歷史,從而在互聯網上塑造出一種正面的形象。”

  • 【強調數字化網絡容易對個人行為進行詆毀、夸大,人們因此會利用“自我呈現”藝術試圖保護自己的名譽。】

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

“社會資本是傳統契約和現代網絡的結合,傳統契約支持合作,而網絡則承載著聲譽,從而使交易更加順暢,兩者結合是決定社會繁盛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

  • 【強調對群體而言,社會資本是指一種社會契約或者溝通網絡,它讓人們通過體制外的非正式方式共同完成任務。】

鮑勃·泰勒(Bob Taylor)

“恩格爾巴特等人雖然不像蓋茨年紀輕輕就成了百萬富翁,也不頻頻在全國性雜志上露面,但他們為個人計算機的誕生鋪路,因此更值得大書特書。”

  • 【強調計算機成為人類人類思維增強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增強人類智能》

恩格爾巴特致力于招募人才來實現自己的理念,希望人們認識到通過新技術增強人類的認知能力。

  • 【強調人類在新時代中應正確認識計算機能讓人類更好地發掘自身潛能的新理念。】

克利福德·奈斯(Clifford Nass)

其實驗表明,大多數進行媒體多任務處理的人,其實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擅長多任務處理。如果繼續嘗試多任務處理,他們都表現將顯著惡化。

  • 【強調媒體的多任務處理實際上是在不同的任務之間迅速切換,而不是在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并且這種切換精神的影響非常大。】

飛行員的意念控制力

經驗豐富的戰斗機駕駛員效率遠勝普通人。“飛行員們展現出超群的意念控制能力,他們在一項任務上顯著地實現了更高的準確性,同時對無關的干擾信息保持著更高的敏* 【強調人們應重視“超群的意念控制能力”和“排除無關的干擾信息”的作用,進行持續的相關訓練,從而提高人在多種媒體中控制注意力。】

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

其發表論文“神奇數字七”表明,對于多數人工作記憶只能保持7個信息單元。如果需處理超過7個,大腦將移除當前注意力焦點,調動記憶中的信息。

  • 【強調注意力作為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在人腦自我更新,實現“神經重構”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格羅里亞·馬克(Gloria Mark)

其研究了工作被打斷的情境,得出要回到全神貫注的工作狀態,至少需要花上半個小時的結論。

  • 【強調“注意瞬脫”,這種短暫的注意力中斷的情況將造成非常高的“轉換成本”。人們應更加集中注意力,防止在“注意瞬脫”時被其他信息潛入意識,對現有思維和行為產生影響。】

坦尼斯拉斯·迪安(Stanislas Dehaene)

注意力是可以訓練的,注意力的這種可塑性對于人類社會性的形成至關重要。

  • 【強調鏡像神經元可能是內省、社會化行為以及學習的基礎。】

《普魯斯特與魷魚》

“我們是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一代,如果我們停下來,好好反思,就能抓住機會,用所能用的一切資源塑造未來。”

  • 【強調大腦的分析力、推斷力、洞察力以及與人類意識相關的所有能力,同數字化思維模式帶來的靈活性、多功能性和信息綜合能力并不互斥。】

《重訪美麗新世界》

“通信產業不關注真相,也不關心謊言,它追逐的是虛幻的東西,甚至全然無意義的事物。”

  • 【強調將注意力專注于特定對象是不對的,對象之間的聯系才是關健。我們能夠引導自己的注意力,并且從中獲益。】

選擇性忽視

“被試接受的任務將其注意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并將與任務無關的的干擾排出在外。”

  • 【強調即便在你認為自己精力非常集中的時候,你也可能將一些重要信息連同無關的干擾一并屏蔽。然而這些信息也許與眼前的任務無關,卻對實現其他戰略性目標非常重要。】

艾莉森·戈普尼克(Alison Gopnik)

“過去,危地馬拉的瑪雅人教自己的孩子分割注意力;而今天,西方的家長則教孩子們聚精會神。”

  • 【強調如果屏蔽所有干擾,我們的生命可能都會為此受損。但如果我們想專心地使用媒體,就得訓練自己辨識與當前目標無關的活動,并把注意力從這些活動中抽離出來。】

《哈佛商業評論》

“信息過載其實是我們自作自受,因為我們對于一定數量的信息、社交網絡使用以及短信已經習以為常。”

  • 【強調現今人們的社會化媒體行為跟“成癮”具有很大相似性,即有嚴重的心理依賴,通過不斷地重復帶來愉悅的行為,直至該行為傾向成為難以抑制的沖動。人們應學會中間作短暫性的休息,放松精神,以便更好地專注工作。】

《斐德羅篇》

“他們會依賴寫下來的東西,不再努力去記憶,他們的心是裝滿了,但裝的不是智慧,是智慧的贗品。”

  • 【強調避免因為新時代互聯網的使用而使思維退化,人們應始終保留思維的批判性,保持清醒,排除互聯網吸引人的特質帶來的不良影響。】

“流量控制”

新的通訊技術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何時、以何種方式、與誰互動。

  • 【強調人們應明白“流量控制”何以帶來好處,又如何形成威脅,這是合理有效地實施流量控制的前提條件。語言、思想和社會的變革,無論好壞,最后都取決于個人的選擇。】

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

“在會議發言時,其他人都在處理郵件。試圖改變無果后,我放棄,他們必須回郵件,速度就是一切。”

  • 【強調具有“半同步”特點的“占優注意力模式”占領下,各種不同的社會情境以不同程度的同步性發生。】

蒂夫·平克(Steven Pinker)

“兒童先天就對聲音敏感,但識別文字是一項必須經過后天艱苦培養才能習得的能力。”

  • 【強調閱讀將知覺和認知功能高度地協調起來。因而理解大腦和互聯網互動的基本原理是必要的,這有助于更好地控制針對媒體的注意力。】

約翰·杜威(John Dewey)

“在民主社會里,我們不應將統治徹底地交給精英階層,而應該通過改善公共教育和新聞體系,讓全民都變得消息靈通,難以蒙騙。”

  • 【強調重視教育和學習的力量,信息素養和媒體素養的培育,具有與識字教育類似的能量,我們不應該放棄。】

《專注的大腦》

“專注指的是擺脫不假思索的生活方式,對日常生活的新奇事物保持敏感。”

  • 【強調人們應該學會對當下、此處以及自己當前的精神狀態加以關注,我們就創造了一種新意識,即為專注。】

珍妮弗·利文斯頓(Jennifer Livingston)

“訓練元認知最有效的辦法,是傳授元認知過程的知識和策略的同時,予以應用的機會,并評價應用結果。”

  • 【強調對于元認知控制力的培養,知識和經驗缺一不可。】

《專注的神經科學》

“我們清醒的大部分時刻,默認網絡都是活躍的,我們不需要花費時間去維護它,但我們并不想將自己對世界的感知局限于這個網絡。”

  • 【強調人們應該積極進行自省、回憶、幻想等思維活動,活躍自己的思維網絡,不要局限于日常的默認網絡。】

約拿·萊勒(Jonah Lehrer)

“策略性地分配注意力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技能,是關于思維的思維,正是這種能力讓人們克服自己的弱點。”

  • 【強調自控不僅是內在的能力,也能將動機、視角和直覺等環境和個體變量調動起來,使回報最大化,困難最小化。】

《正念的奇跡》

“呼吸是連接生命和意識的橋梁,它將身體和思維結合起來。思緒渙散的時候,用呼吸的辦法可以使神智重新集中。”

  • 【強調內在觀察力對于進行網絡活動時的分神行為的正確認知,減少其對重要任務的干擾。】

佛格(B·J·Fogg)

“忘掉‘決策'吧,習慣與策略和演練有關,你得先有個好方案,然后反復操練,直到行為變得簡單和自動化。”

  • 【強調培養時刻保持目標和注意力聯系的新習慣,這有利于更專注地使用社會化媒體。】

參與的冪律

博客和社會化媒體創業者羅斯·梅菲爾德最初提出這個概念。
你可以通過閱讀、加標簽、收藏、訂閱、評論和分享來參與。這條曲線中需要最少付出的參與是評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社交紅利閱讀筆記 書名:社交紅利(修訂升級版) 作者:徐志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正文前筆記: 推薦序1摘要 社交...
    鳧水閱讀 9,042評論 4 26
  • 我念大學的時候開始嘗試一個人出門旅行。那些旅行的目的或者是為了去看一個遠方的朋友,或者是去拜訪某一座向往已久的城市...
    筱婷閱讀 264評論 1 1
  • 點點和我,這是我們倆最好看最有feel的照片,于是閑下來之余把它畫了下來。
    悟幻閱讀 213評論 4 2
  • 敲起鍵盤的這一刻我不知該如何把過去的一一訴說給你聽,因為以往就像一陣大風,吹得當時的我手足無措,吹得事后的我遍體鱗...
    Agonyshan閱讀 121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