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說修行之人,既然已經聽聞正法,卻不護諸根,六觸入處隨順習性而任意造作,生諸苦受。不僅生前當下苦,即是以后,也有不斷苦緊隨而來。這即是不護諸根所導致的。
由于不護諸根,而即使住于阿練若處,適合清修的地方,也會由于先前的造作而心生后悔,不能努力修行清凈三業,趨向古仙人住處。即使勉強趨入清凈僧中,也會被有智慧的清凈僧所舉犯,由于被他人所舉報揭露,心中不滿便生毒害。
另外,由于行為不檢點,那些有智慧的修行人,也不會愿意跟他同流合污,自己遠走,不與同住。所到之處,村邑、阿練若等有人的地方,都會說這位不護諸根不可親近。所以,有種種眾苦逼迫身心。這里的追悔,是后悔。發憤是因為不滿而感情激動,突出了精神受刺激而產生的內動力,常指下決心。而當被別人指出違戒時,內心不滿而會發泄憤懣。不守諸根有這些種種的過失。
愚癡無聞的凡夫,眼根看見色境后,對于可懷念的色境,就會起貪著,對于不可懷念的色境,則會生起嗔恚。對于那依序隨之而生眾多的覺想,相繼不斷。凡夫都不自見其過患;若看見其過患,也不能把它棄除消滅。耳、鼻、舌、身、意,也是這樣。比丘們!這是不律儀。
不律儀,即眼睛見到色塵以后,心隨境轉。所以這里講,眼根看到色塵以后,對順你心合你意的你會留在心里面,叫可懷念。可念就會貪著,對不可念的,不順心不合意,容易起煩惱生嗔恚。于彼次第就是說,對那些依序隨之而生的很多覺想,就是妄想,相續不斷。我們一般人都沒有關照到他的過患。因為不知道它的過患,所以,習以為常。
現在,妄想紛飛都習以為常,也不知道如何把它消滅,如何讓它一心不亂。因為經常這樣子的,就像狗在吃大便,它經常吃大便感覺就很正常。那么,大便里面的蛆,大便里會生蟲的,它在大便堆里感覺這個世界很好很舒服。把它拿出來,清水洗一洗,它反而生大苦惱。所以,我們在妄想網中自己不知道,有時候靜下來反而感覺到自己很無聊,心里面沒什么可抓了,感覺到空蕩蕩的。
多聞的圣弟子,其眼根看見色境時,對于可懷念的色境,不會生起嗔恚的念想。依序不起眾多的覺想,相繼而住,能見色境的過患,看見其過患后,也能舍離。耳、鼻、舌、身、意,也是這樣,這即是律儀。
眼睛見到外面的色塵時,對順心合意可念可樂的色境不產生貪欲。因為你知道,一旦是貪了,一旦是執取了,當它變的時候,必定有苦。多聞圣弟子聞得無常法,苦空法,無我法。所以,當他眼見色境時,心中很清楚的知道,要不要執著?因為對法熏習多了,所以稱為多聞。當眼見色的時候,自然而然的不執取。那對不可念的,不順心不如意的、生煩惱的,他會知道,我煩惱一生,有此因今后必有果,會相續。所以,不順心不如意的不起嗔念。那么由于眼根見色塵,常在保護,常在守護,所以依序不起眾多的覺想,妄想就慢慢地不生了,內心漸漸地清凈了。
所以這里講,“次第不起眾多覺想相續住”。因為保護了六根,所以內心慢慢清凈。內心清凈對于色境的過患很容易清楚。哪怕看到過患以后,能當下舍離。根塵相觸的當下馬上處在舍的狀態,處在離的狀態。
律儀,就是六根觸六塵這個當下,當一個忠實可靠的門衛,善護持六根,保護六根不隨境轉。這個不隨鏡轉是透過苦空、無常、無我,透過緣起,透過苦集滅道而了知世間的真相。
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守護自己的根門,任六根放逸,最終必將在沉溺于五欲之中。
不守護六根,我們就在生死長夜里面輪回不休。
如何依律儀而行?經中說:眼見色僅是眼見色,耳聞聲僅是耳聞聲,身覺受僅是身覺受,即六根觸六塵的當下,僅是觸而已。觸僅是觸,看僅是看,聽僅是聽。在聽的當下,認清楚他們的過患:過患是什么呢?苦空。苦,是對于我們執著來說的,一執著就有苦。空對他們的本質、實質來說的,是緣起的,所以,沒有一個主宰性,稱為空。要認清他們的過患、苦空。認清他們的真面目:無常、無我,因緣假合。
守護六根門頭,就在根塵的當下取體察法,就在根塵的當下去發現內在的染愛執著,這樣,才不會于根塵相觸中迷失自我,我們的身心才不會被五欲所使,只有在根塵相觸的當下,清楚他了解他,這個欲望就牽不動你而安住,還他本來,得到解脫。
佛法講的無漏,是在六根觸六塵的當下,心沒有被境轉。心不被境轉,所以稱之為無漏。心被境所污染了,即是有漏。在觸的當下,對境有沒有產生執取、染愛,當順心不順心,如意不如意的當下,心里是否依然的淡定,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住于塵境上,心就是無漏。若是心隨外境現象的生滅而起浮,就已經漏了。所以,佛法中的無漏,是貪嗔癡的止息,煩惱的永滅。我們都在根塵相觸的當下,迷失了自己,心隨物轉,所以,流浪生死。若是能堅持守護六根門頭,不放逸自己的行為做一個忠誠老實的門衛守護者,才會能于一點一滴中積累成就解脫的資糧,邁向解脫之道。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必須依戒定慧三增上學。在根塵相觸的當下,那就是戒律守攝。以慧為首的三增上學,在平時的身行展現中,還是依于戒的無犯,才導致清凈的身心,從而引向定的啟發。
大家注意聽,定不是成天在那里打坐修出來的。而是,由于慧的導向,慧的引導,通過持戒的身口意三行業,導致身心的清凈。業就是說,由持戒的清凈培養出的定力,引發明慧的開發。持戒,是在聞慧的基礎上。因為由聞慧,所以明白持戒的重要性,也明白持戒是與解脫的關系。不然,修行很容易落入到神我外道的巢臼。
所以,就在行住坐臥之中,落實四明覺,修持四明覺,實踐四明覺。守護六根門頭,從持戒而導向身心的安寧、安祥,即禪定的開發,來引發真慧。只有在持戒的狀態中,六根才能漸漸地清凈起來,在禪定的狀態中,六根才能漸漸地寧靜起來,六根內攝,諸漏不生。六根不再受到六塵的誘惑和支配,以戒定慧破除內在的無明惑業。這樣,我們才有解脫的機會。所以,這里不管出家還是在家,用的工夫都是一樣的。
愚癡無聞凡夫因貪戀自我的緣故,身見破不了。所以,學佛學法,親近善知識的時候,總帶著自我的觀念,帶著自己的習性,雖有聞法,難以契入。或是在修行道場,對于身心所承受的種種,往往做出避苦趨樂的選擇,這種選擇是自然而然的,人的本能與本性,是避苦趨樂。
修行,只有徹底地斷除對色身的愛戀,徹底的把自我放下,才能更好地守護住自己的根門,才能有見法的可能。若要見法,證得初果,須斷身見、戒禁取、疑。所以,我們要解脫,要知道解脫的條件與因緣,只要具備了解脫的條件與因緣,種如是因,才能得如是果。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凡是與解脫無關的戒都屬于戒禁取,凡是與解脫無關的定都是外道定。
因此,我們一定要知道,不要死在戒條之下。一定要,通達佛制定這個戒律的真正的意義。只有明了佛陀制戒的真正內涵,知道戒律防非止過的功效,知道戒是為了更好的邁向解脫而服務的。只有這樣,才是正確對戒的理解,才不會執取戒禁取。只有正確的修學戒律,我們自己才能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得到解脫的利益。
所以,在佛法修持路上,堅持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以般若正見為正信的眼目,以解脫為正信的歸宿,以苦苦為正信的開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邁向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