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位新晉媽媽最近和我訴苦,說她2歲的女兒,小豆子不知道為什么最近老是違背她的命令,叫她吃飯,她不吃。叫她睡覺,她不睡,還老在屋里叫嚷嚷。讓她很是頭疼。
其實小孩子的養育是一個很辛苦的過程。孩子從出生到成年都會出現很多讓我們撓頭,憂心的問題。尤其是作為一個新媽媽,往往面對寶寶的各種心性變化,各種叛逆,更是無所適從。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孩子的行為真正了解孩子叛逆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
2
那么2歲左右的孩子為什么會有可怕叛逆期呢?
孩子學會說“不”,是自我意識的萌芽。
當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大腦的自我意識開始形成。最初表現為,凡事喜歡以“不”開頭。比如:“睡覺!”“不睡!”“吃飯!”“不吃!”“說謝謝!”“不謝!”仿佛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忤逆你的命令。從從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
此外還有一些孩子可能在1歲左右就開始叛逆了,最大原因是媽媽在教導孩子交流的時候,總喜歡用權威型的命令。如不許怎樣,不要這樣等。讓孩子在模仿的過程中,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你是怎么樣的,他也會變成怎么樣的。所以想改變孩子,最先還是改變自己。改變和孩子說話的語氣,對孩子少一些指示和命令,給孩子多一些親切平等的對話。
孩子的意識敏感期雖然到來了,但是他的社交敏感期還沒有到來。所以即使他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可是在和別人的相處中,很多想法他都不知道如何表達。比如孩子在玩玩具時,被別人搶了玩具,情急之下他會用手打人。一方面是他正處于手腳敏感期階段,手腳會特別活躍,另一方面是他語言還不夠發達,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焦慮下做出了身體本能的反應。
3
知道了這一時期孩子叛逆的原因后,那么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不要總用命令的語氣和孩子說話
一些家長總喜歡用命令的方式和孩子說話,要孩子做這個做那個,不允許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可是他們忽視了,自己以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也會學著用粗暴的方式回敬自己。如果家長用溫和親切的語氣平等地和孩子對話,孩子會更樂意接受。
給孩子更多的選擇
在要求孩子時,給孩子一些選擇的自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你想帶孩子出門,你可以和他說,咱們是現在出去還是過一會再出去?這時他的意識會集中于選擇哪一種方式,無論給出問題中的哪一種選擇,都在我們可以接受的范圍。
當然,如果孩子還是堅持自己的最初的想法,否定了我們給出的選擇時,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的范圍,然后再嚴肅地重復一遍自己的命題。這時候,孩子會覺得你尊重他,他一般此時他會根據你的范圍來選擇的。
多給孩子一些準備的時間
如果孩子正在玩耍,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會立馬停止的,你需要提前提醒他,給他做出反應的時間。
如想和孩子準時出門,則在出門前提早提醒,你吃完這個奶糖,我們就要出門了額。如想孩子去洗手吃飯,可以提前五分鐘,告訴他,寶寶,你現在去洗一下手,我們一會兒就吃飯啦。
給多孩子一些準備的時間,讓他的小腦瓜能有效地衡量他做的事和你要求他做的事,然后理性地做出選擇。無論怎么樣,孩子都是喜歡民主和尊重的交流方式的,而方式不同,收到的效果自己也不同。
對孩子的行為多一些理解
當我們了解了孩子叛逆的背后,我們則需要對孩子的行為多一些理解。面對孩子的小惡魔般的頂撞,我們應該高興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高興看到他成長的進步,如果在適當的情況下,可以遵從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一直用錯誤的方式去命令,威脅和恐嚇他,伸展自己的權威,卻讓孩子留下心里陰影,更是阻礙了他的意識的發展。
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很多孩子從出生開始都是媽媽或者爺爺,奶奶一個人帶,帶孩子的過程中自然給孩子更多的寵愛,很多事情都順應孩子的需求,久而久之,孩子摸清了媽媽等的脾性,就會在和媽媽的“斗智斗勇”毫無畏懼。
如果爸爸能多地和孩子玩,和他相處和交流。不需要講太多的道理,不需要太多的命令,他都會明白什么是規則。因為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夫妻恩愛,做好孩子的榜樣
盡管孩子可能只是2歲多,可如果家庭氛圍劍拔弩張,丈夫和妻子之間經常因為瑣事而爭吵,打架,會對孩子的叛逆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孩子在自我意識剛形成的時候,就處于血腥暴力的環境中,孩子的心理會很容易產生一定的扭曲。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4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可怕的2歲,在自我意識形成的時候都喜歡說“不”,喜歡毀壞身邊的東西,但這個不是什么不可原諒的錯誤,更不是孩子天性惡的問題,這只是孩子的一次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作為家長不需要過分的焦慮,只需要放下慣有權威,平和的去接受,有策略的去引導,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