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聰》每周小結Week7——證券分析從理解財務報告開始

圖片來自網絡

這是閱讀《聰明的投資者》的第七周。本周閱讀了該書第11、12、13章的內容,題目分別是普通投資者證券分析的一般方法、對每股利潤的思考、對四家上市公司的比較。終于開始對個股和公司的分析,學著向證券分析師一樣開展研究工作。


第11章普通投資者證券分析的一般方法

就普通投資者而言,證券分析應該從理解公司的年度財務報告開始。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讀書群在讀完這本書后,下一本應該選擇哪本書呢?本來是想繼續沿著大師的腳步前進,再找一本世界頂級投資大師的著作,但考慮到小伙伴們基礎不牢靠,可能連財務報表都沒看過,也不會看,所以又想找一本關于閱讀財報的入門書來讀,補上這個短板。我也想聽聽大家的意見,歡迎大家給我留言。

最近笑來老師的公眾號正好在推一個關于閱讀財報的課程,周末兩天時間,但價格貴得嚇人,15800元,難怪很多笑友說,我們的賺錢速度還趕不上笑來老師講課的速度呢,荷包在急劇變小中O(∩_∩)O。對于值不值這個價我不發表意見,畢竟沒有去聽過,但有一個結論是肯定可以下的:這個課程的性價比肯定遠遠低于得到笑來老師(包括其他老師,雖然我沒有訂閱)的專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對于不差錢的,去聽一聽,完全可以,但于我,果斷下單買了講課者的兩本書。我一直認為,最好地學習方法是閱讀大師們寫的書。我見過通過閱讀變得牛叉的人,但從未見過僅通過聽課就變得牛逼的人。性價比最好的學習形式還是閱讀。所以如果這個講者真的很牛的話,我看了他的書,也不會有多大遺憾。

評價公司債券的主要標準是,以往某些年份的利潤為利息總支出的多少倍。就優先股而言,評價標準是利潤為債券利息和優先股股息的多少倍。

這個指標就是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這個數字越大,債券越安全。對發行債券的公司而言,如果公司利潤遠高于利息支出,證明公司完全有能力支付債券利息,對債券購買者而言,這樣的債券比較安全。當然,不同行業,不同利率水平情況下,對利息保障倍數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對于投資者來說,謹慎的原則永遠適用。

其他標準:企業規模、股票與權益比、財產價值。多數情況下的安全性取決于企業的盈利能力,然后,就公用事業、房地產企業和投資公司這三類企業而言,資產價值是評價債券和優先股的一個很重要的獨立標準。

利息保障倍數主要是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資產的評估價值對于某些行業來說,同樣重要。因為企業的盈利是過去式,未來是不是能擁有同樣的盈利能力,值得懷疑。但盈利最終還是來自企業所擁有的資產,企業的資產價值則相對比較穩定,更易于評估,所以這個指標同樣需要認真參考。如果企業的盈利看起來還不錯,但資產已經在惡化,則需要謹慎。

普通股分析:首先估算出未來某幾年的平均利潤,然后再乘以一個恰當的“資本化因子”。

所謂“資本化因子”即市盈率,通俗地說,就是按現在的利潤水平,幾年可以收回本金,比如市盈率是10倍,即股票價格是利潤的10倍,那么簡單說,就是10年回本(未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市盈率的倒數即股票收益率,按七二法則,考慮復利效應,則市盈率為10倍的情況下,收益率為10%,大約七年(72/10=7.2)回本。

影響資本化率的因素:總體長期前景、公司管理、財務實力和資本結構、股息記錄、當期股息收益率

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公司市盈率上百倍,還有很多人瘋槍,有的公司市盈率只有幾倍,卻無人問津。原因何在?最主要的是大家對這家公司、這個行業的前景強烈看好或者不看好。就當前各指數估值而言,最高的是軍工板塊,平均市盈率達90倍以上,其次是創業板,也有70倍,最低的是H股指數、恒生指數和紅利指數,只有10-15倍。差距這么大,合理嗎?應該說其中有一部分合理成分,即上述指數的成長性不同。但是不是完全合理呢?我認為至少也有不合理的成分,差距不應該這么大。作者也說到,如果這種差別主要由以往的業績來決定,那么也有可能是錯誤的。西格爾教授在《投資者的未來》一書中也提到“增長率陷阱”這個概念,他說,決定股票收益率的關鍵不在于增長率的高低,而是在于實際增長率與預期增長率的偏差,如果企業的增長率非常高,但仍低于人們的預期增長率,則股票價格不是上漲,反而有可能下跌。也就是說,過高的市盈率已經包含了人們對公司高增長的預期,如果實際增長低于預期,則公司的市盈率會降下來,即價格(p=pe*e)會下跌。

成長股的資本化率:價值=當期利潤*(8.5+兩倍的預期年增長率)

舉個例子,如果公司年增長率為20%,則其市盈率=8.5+2*20=48.5。這是一個對成長股的市盈率的速算公司,可以參考。這里的關鍵是確定公司的預期年增長率,投資者在評估過程中不要過于樂觀,盡量保守。

兩步評估過程:使用一個公式,計算出以過去的盈利能力、穩定性、增長率以及目前財務狀況等數據為基礎的各個權重;以以往業績為基礎的價值,應該根據未來預期的新情況進行多大程度的修正。

兩步走,第一步僅考慮以往業績和表現,第二步則根據對未來的預期對第一步的結果進行修正。舉例,某公司過去五年時間利潤保持了15%的年增長幅度,但考慮到未來的行業和政策變化,公司難以維持如此高的增長率,投資者在充分評估的基礎上,將增長率糾正為10%,這樣投資者對公司價值的評估,即反映了公司以往的業績,又反映了未來變化的修正,才能更科學。


第12章對每股利潤的思考

不要過于看某一年的利潤;如果你確實關注短期利潤,請當心每股利潤數據中存在的陷阱。

這是兩種視角,長期和短期。從長期看,不需要太在意某一年的利潤的瑕疵,因為影響很小,但從短期看,某一年的利潤影響就非常大,需要仔細審視每股利潤的具體構成,要從投資者的角度,對每股利潤進行修正,以正確反映每股利潤的真實水平。

巧妙的安排:從不好的年份中盡量加大扣除(這早已被人們遺忘而成為了往事),從而使得隨后年份的數據非常可觀。

這是上市公司慣用的伎倆,直到現在。這是作者對他們的嘲諷。正應了那句話:壞消息要一起說出來,好消息則要一個個地分開說。上市公司如果認為某年業績肯定好不了了,則傾向于把本屬于未來的虧損也計算到這這一年,這樣未來扭轉局面的效果會更加的令人振奮,比如每股利潤增長了多少多少,很多時候并不是真的變好了很多,只是因為上一年太差,才顯得今年的增長特別地好看。

平均利潤的使用:一般7到10年的平均利潤,可以解決所有特殊費用和利益的問題。

增長率的計算:把近3年平均利潤與10年前的相應數據進行對比。

這樣的好處是,降低了某一年利潤對整體評估的影響。你不是拆東墻補西墻嗎,那我整體來看,不管你怎么搬磚,都在我考慮的這個整體范圍里。平均數對每一年的數據進行了平滑處理,更能真實地反映公司的客觀情況,排除公司會計的各種處理因素影響。


第13章對四家上市公司的比較

作者選擇四家上市公司,以當時(1970年)的視角,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比較分析,對我們分析公司也有很大借鑒意義。(方便起見,四家公司依次簡稱ABCD)

盈利能力:每一美元銷售額的利潤,即凈收益/銷售收入。四家公司在5%-8%之間,都不錯。

穩定性:過去10年終每股利潤下降幅度最大的那一年,與近3年平均情況對比。市盈率比較高的受歡迎的B、C公司都沒有下降,市盈率較低的A、D公司下降很溫和,與指數持平。

增長:作者選取每股利潤1968-1970相對于1963-1965增長比例,以及1968-1970相對于1958-1970增長比例,市盈率較低的A、D公司情況都好于指數,考慮到A公司市盈率更低,更好一些。當然B、C公司增長率更高。

財務狀況:三家公司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比都高于2這個標準。

股息:持續不斷的股息支付記錄非常重要。D公司自1902年以來就沒有停止過股息支付。按市盈率,價格較低的A、D公司的當期股息收益率(每股股息/每股價格),是價格較高的B、C公司的兩倍。

股價變化的歷史:過去34年最低點和最高點的對比。指數是11:1,D公司17:1,C公司528:1。在市場暴跌時,市盈率高的股票價格下跌得更嚴重,但受到的壓力更小,至1970年底已創新高,而市盈率低的股票尚未達到歷史高點。

作者的結論:

市盈率低的A、D公司股價,有足夠的價值作為支撐,投資者可以認為自己是企業的部分所有者。且滿足防御型投資者證券組合的7項要求:

相當的規模

足夠強勁的財務狀況

至少在過去20年內連續支付股息

過去10年沒沒有負利潤

10年內每股利潤至少增長三分之一

股價不高于凈資產價值的1.5倍(pb<1.5)

過去3年內的平均市盈率不超過15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