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閱讀觀》是‘中國推廣閱讀第一人’的朱永新的著作,他的一生都在為推進全民閱讀作努力,希望閱讀之花開邊國家的各個角落。
書的序言的第一句“改變,從閱讀開始”理念,更是貫徹全書。通過這次閱讀,我深刻理解了閱讀對于個人和國家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讀什么樣的書,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已可能以為許多看多的書籍都成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的影響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一個人的人品心性,氣質性格,思想見識都刻畫在文字中。刻薄的人說刻薄的話,豁達的人說豁達的話。一個品格高尚,思想寬宏,超脫有趣的人,是不能長著一張尖酸刻薄的嘴臉的。
畢淑敏說:“淑女必書女。”看一個有沒有檔次,在微信發達的時代,看他轉發的文章就明白。
那么看一個人的未來,從他現在的書就知道,或者,活到老,學到奧,一個人一生都在書籍知道下認識世界,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全民的閱讀水平
閱讀賦予我們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凝集民族精神,形塑民族品格至關重要
中國目前正處于資源型大國向創新型強國轉型的關鍵期。通過閱讀可以去借鑒、吸收和掌握前人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智慧。在獲得知識的基礎之上發現問題、尋求突破,正是創新的思想邏輯。
閱讀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民族的精神力量,而精神質量則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競爭力。一個國家要想屹立于世界之巔,靠的是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而不是巨大的人口數量。而閱讀正是最廉價、最公平、最有效的方式。
為什么猶太人有數不勝數的杰出成就。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連《貨幣戰爭》書中都說猶太人掌握著當今世界的金融命脈。因為他們嗜書如命,將閱讀置于很高的地位:每4500個猶太人就擁有一個圖書館;在以色列,平均每6個人就訂一份英文報紙;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一個崇尚讀書學習的國家,當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才能擁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愿景和共同的價值
我們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但是在這個時代走進未來的時候,幾乎和所有的快速成長的時代一樣,有很多問題,首先就是面臨著共同價值崩潰的危險。當今社會缺乏共同語言,沒有共同語言怎么會有共同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和共同的價值觀呢?
如果要有共同價值就需要有共同的閱讀生活。共讀,一個家庭、一所學校、一個社區都可以一起閱讀;共寫,學生和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親子之間通過交流共同的寫作來加強彼此的認同;共同的的生活,實際上共讀、共寫就是共同生活的一個手段。
而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的完成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美國著名閱讀專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中說:“人與書并不是先天相互吸引的,開始時,必須有媒介——父母、親戚、鄰居、老師和圖書館工作人員把書帶到孩子的世界中來”。
《我的閱讀館觀》的作者朱永新先生用一生都在為推進全民閱讀作出努力。他連續20年將‘建立國家閱讀節’的建議帶入兩會會場。
“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十四五公共文化文化服務貼建設規劃》。《規劃》提出,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目標方向為“建設以人為中心的圖書館”。
全民閱讀是一項巨大的社會工程,要實現全民全域覆蓋。不僅需要政府系統推動,還需要全民自我學習,把閱讀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自覺習慣。從每個人開始,每個家庭出發,由每個社會團體推進,形成強大的社會閱讀氛圍,才會將黨委政府推動力和全民自下而上的行動力做到有機統一,真正做到共讀、共寫、共同生活。
閱讀,與個人息息相關,更與國家、民族息息相關。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程度,與他的閱讀量有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也取決于整個社會的閱讀風氣。閱讀承載的,既是個人心靈探索、知識增長的旅程,也是一個薪火相傳,志向遠大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