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思考錄【opt.1 應試教育的利與弊】

前言

我本科畢業離校快1年了。天朝里每年都有數百萬學生為高考奮斗,分數出來后,有的欣喜若狂,有的郁郁寡歡。我自從上大學后,就開始思考大學究竟是何物,應該給我們帶來一些什么。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我從初二開始就有寫日記的習慣,一直寫到大二,我偶爾翻開日記,里面充滿了我作為一個普通學生從中學一直到步入大學的點點滴滴。恰逢答應一位重量級粉絲,要把自己對大學的思考整理成文章發表出來。所以就決心寫一下。
  這個系列我定題為:大學思考錄。總體分兩部分,以高考的時間點劃分,opt.1應試教育的利與弊;opt.2我所認為的大學應該如何度過。后面需要補充的會持續修改和調整。
  現在先說說第一部分,應試教育的利與弊。

應試教育的利

社會的主要輿論都也是在提倡素質教育,我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反對應試教育。后來上大學了,了解一些歷史后,認真地思考了一下,發現應試教育其實并不是那么差,起碼其存在亦有著重大的社會價值。應試教育的起點,也許需要追溯到古代的科舉考試。
  說起科舉考試,也許很多同學都會先想起中學所學的八股文、文字獄,但是回到歷史場景中,我們不難會發現科舉考試是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要說明白科舉考試的偉大之處,首先我們需要承認社會分層的說法。意思就是說,社會中所有人中都會分著三六九等,古代的分層有皇室、貴族、士、農、工、商等。我們國家如此龐大,我們很容易發覺自從科舉制實行后,國家基本上都趨于統一了,后面的改朝換代都主要是外敵入侵或驅逐外敵所引起的。這歷史中的原因有很多,而科舉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選擇百度百科 中國歷史朝代

  科舉制除了選拔官員,最重要的一點,是為社會分層打開了通道,通俗地說:讓下層的屌絲有機會逆襲高富帥。試想一下,一位目不識丁的富農對兒子們供書教學,可能兒子就中了舉人,成為鄉紳;兒子們再對孫子們用心栽培,或許孫子中就有一人得意金榜題名,整個家族通過幾代的努力就從農民逆襲成為朝中大臣了;同理,一個大臣家中,假如不用心栽培,可能到孫子這一層就掉落會農民階層。這樣的場景在世襲制的貴族社會是不可想象。科舉制正是因為這樣提供了一個通道給全社會的各個階層的進行流動,社會才會充滿活力,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奔頭,我覺得這是中國古代能保持社會穩定,并持續強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從社會分層和通道這個角度來看,我國應試教育的高考也正是這樣。
  不妨對比一下美國的高等學院入學選拔。在美國的社會中,流行著一句話:一代藤校,代代藤校。意思是假如父輩是常青藤大學畢業的,那么兒女進入常青藤大學的機率會比較大。除了基本的高中畢業成績要求外,美國優秀的高等大學都會設立面試一關,在這些校友文化濃郁的大學中,面試官有所側重是很正常的。在這些高校的招生中,種族招生差異是明顯的(其原因有很多,不能說美國高等學校招生就腐敗),相比于我國以高考分數一槌定音而言,從“誰聰明誰就應該接受好教育”的角度看,我們是相對公平的。
  所以理性地分析一下,高考雖然鬧出不少荒唐的事,但國內這個苛刻而單一的高等教育招生方式給全社會的人民帶來了奔頭,社會很多家庭手中稍微寬裕一點,很多都會全力支持兒女讀書,同時很多熱愛學習的同學也因此僅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就可進入優秀的大學,進而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應試教育的優點。

應試教育的弊

應試教育的缺點可能相對而言比較好寫,首先是不少相關文章都表達了觀點,而且整體社會包括國家教育機關都提倡素質教育。當然,我認為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該的,理由就是上文談及的內容。我會結合自己多年來接受到的應試教育,列出幾點我認為應試教育較嚴重的負面影響。

  • 根深蒂固的個人競爭意識。這是我認為最嚴重的負面影響。其實在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學習,很多情況下都需要我們和身邊的人們通力合作才會獲得更大的收獲。但應試教育所引起的個人競爭意識,雖說能給予個人較大的學習動力,但不潛意識地加以控制,這種意識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輕則難以交友、合作,重則就會造成悲劇,復旦大學高材生的投毒事件足以讓我們需要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我個人非常反感一些教師或家長不斷鼓吹“1分干掉1000人”,去到社會后,真誠、合作才是成功的關鍵。我見到不少同學在學習時成績非常拔尖,去到社會中卻寸步難行,有部分原因是其個人競爭意識太強。我在大學里也飽受這個負面影響的折磨,通過很長時間的調整才得以緩解。
  • 綜合能力的缺失。有一個段子稱可以幫助國足十年內獲得世界杯冠軍,方法就是在高考中加入足球分數。雖然是個笑話,但是咋聽之下我居然覺得很有道理,也很有可能做到。高考文理分科后,基本上文科生完全說不出物理公式,理科生也完全道不出南北朝的各國,我們所有的能力都建立在高考的考點上。反觀校園里的大學生,其講演和寫作能力是未來最需要的,同時也是確實最嚴重的能力。我所說的寫作能力不是指語文高考作文,而是認真思考推敲,再組織語言所寫出來的文章;講演能力更不用說,我都腦子里都響起了“然后...然后...”了。
  • 求知欲的缺失。高中有一幕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高考前夕,所有考生在教學樓前撕撒試卷的場景。多年的應試教育讓不少學生對書本都產生了恐懼。據一個不同國家每年人均讀書數量的統計,以色列達到64本,俄羅斯55本,美國50本,日本40本,法國20本,而我國僅有4本。不知道這數據是否準確,也或許是我國人口基數過大,但國內閱讀風氣確實非常差。社會中出版的優秀經典書籍并不少,歸根到底是我們求知欲的缺失,這很大程度要怪罪于應試教育。社會不斷地給高考畢業生暗示:只要進入好的大學,一切就會好了。但大學的本質是一個學習的地方,當在大學里迷失求知欲,就很容易產生無意義感。這個現象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

結束語

對于我們是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的,理解應試教育的利與弊有利于分析我們大學生活的現狀,所以先花了一點時間去整理一下。其中講述利這部分的切入點可能比較大,主要從社會上看,個人感覺可能不會明顯;至于弊這部分主要是從個人影響上說,可能讀起來會更加有體會。我覺得只有正視我們所經歷過的應試教育,才能夠在大學生活中針對性地去調整,這篇文章也是為了后面《opt.2我所認為的大學應該如何度過》作準備的。我所觀察到的視角非常有限,大家任何想說的希望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祝進步。

參考資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計劃了兩年,每次因為體制內各種原因耽誤的閨蜜游,終于在元元不幸被體制卡掉考研的背景下,而我歷經千辛萬苦改了n次計劃...
    陳小潔閱讀 766評論 1 2
  • 這學期,是我覺得工作以來,煩事最多、最郁悶的一個學期了,啥大事小事全聚集到一塊,最繁瑣的還數“扶貧工作”了…… 昨...
    熠歆閱讀 171評論 6 3
  • 問題的引出: 五個學生從后往前依次排列成一列,后面的同學可以看到前面所有的同學,但前面的同學看不到后面的同學。現有...
    Friz閱讀 361評論 0 0